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草原的色彩”: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微观呈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0日14:31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锐
龙梅、玉荣素描手稿龙梅、玉荣素描手稿
草原小姐妹草原小姐妹
盛夏草原美盛夏草原美

  日前,“草原的色彩——官布捐赠首博作品暨官布绘画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著名蒙古族画家官布生前创作的117件作品,被分为“传世杰作”、“京城撷芳”、“草原觅魂”、“艺海拾贝”4个单元展陈。这些作品代表了官布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官布的艺术人生。由此,亦能窥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轨迹。

  永恒的草原题材:

  “官布现象”与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少数民族现象”

  此次展览,展出了官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草原小姐妹》、《诗人兴会更无前》等经典油画,还有《燕山秋韵》、《十渡红叶》等官布于晚年创作的北京风情、森林、草原等多种题材的国画。综观这些画作,草原题材占了绝大多数。骏马、羊群、草原、白桦林,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是官布画笔下永恒的主角。

  官布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他对草原充满眷恋,对家乡一往情深,这种情感始终涌动在他的创作之中。在他的笔下,总是能看到变幻无穷的草原色彩,看到草原上的人民真实感人的生活景象。

  在创作初期,官布喜作油画。“文革”结束后,他转而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探索中国画与油画的互补互融。他游走于中西画之间,形成了被誉为“官布现象”的独特风格。他在国画中吸取了油画的透视,在油画中增添了中国画的写意,形成了描绘草原风情的独特手法,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

  官布在国画中同时表现了森林、草原和骏马,这是中国绘画题材的重大突破。他笔下的水墨画,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变化多端,层次远近分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得到诗意的呈现。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仅增添了国画的艺术魅力,也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的发展。

  官布是随着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少数民族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批表现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风貌的绘画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生活在内地的画家们开始深入民族地区采风创作,《千年的土地翻了身》(董希文)、《扎什伦布寺》(吴冠中)、《我们走在大路上》(潘世勋)等一批精品佳作问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画家也以反映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崭露头角,官布就是其中一员。

  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在宣传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掀起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风潮,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培养人才:

  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此次展览,是首都博物馆为了表彰与发扬官布无私捐助博物馆公益事业的精神、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艺术精品而举办的。2013年,官布在北京去世。根据先生的遗愿,官布的夫人萨沄于今年5月把官布的油画、国画、素描速写、创作草图等156件作品捐赠给首都博物馆收藏。萨沄提出:“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更多的与观众见面,发挥它的作用。” 

  官布生前为培养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发展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又倡议组建了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并任首任会长、终身荣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团结和激励各民族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促进了各民族美术家之间的交往,拓宽了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艺术交流的渠道。

  为了继承官布发展民族美术事业的遗志,官布的夫人萨沄于2014年出资设立了“官布民族美术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美术人才,促进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发展。今年6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了“官布民族美术基金”首批奖学金。

  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培养,是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要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吸收工农子弟和少数民族学生入学。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美术教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60多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美术院系为少数民族美术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官布等一批少数民族美术家正是因为接受了高等美术教育,迅速成长为少数民族美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民族艺术,需要薪火相传。2007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利用官布捐赠的油画、国画、书法等58幅艺术作品,建立了“官布艺术馆”,为先生的家乡父老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今,官布的多幅作品在首都博物馆收藏、展出,将使更多人受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