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民族文化碰撞微电影 新传播方式火花四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8日14: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钱丽花
 图为近年来拍摄的一些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的海报。资料图片

  在近日于云南临沧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众多极具艺术价值的微电影精彩亮相。其中,导演秦川携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秀一个云南给世界看”系列微电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循环展映,获得国内外嘉宾的肯定,成为第三届亚微节中一朵艳丽夺目的民族之花。

  微电影使民族文化借着这艘精致却有力的小船,冲进了互联网信息的海洋,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正在展示强大的生命力。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掀起创作浪潮

  近年来,制作门槛低的微电影逐渐成为视频界的后起之秀,在年轻一代人中掀起微电影创作狂潮。其中,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由秦川执导的《致拉祜人的一封信》、《鲜花天堂》、《黄衣爱》等六部微电影组合而成“秀一个云南给世界看”系列微电影。通过各具特色的光影视角,将云南风情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手工艺、信仰,在这些光影中得以良好地阐释,而电影画面也撩动了观众的情感,引起了共鸣。云南的山水风情,以最真切自然的方式镌刻在人们的脑海。

  从2012年起,秦川和他的团队开始利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示云南的民族文化,经过数年的拍摄,完成了作品集。《致拉祜人的一封信》打破了人们从歌曲《快乐拉祜》中获得的拉祜族人的印象,着重展示这个民族对于同胞的情感和对迁徙的态度;《鲜花天堂》是昆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着眼点放在了昆明的彝族历史上;《黄衣爱》是佤族文化的微电影,重点在于展示黄衣佤族奇特却引人深思的婚恋习俗;同一个系列的《白衣情》,反映的是临沧傣族独特的手工造纸技艺和蝴蝶舞……这些文化元素鲜为人知,却格外有代表性。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层出不穷。比如,由青年导演杨蕊执导的国家人文地理微电影《图腾之旗》一经面世,即获得各视频网站重点推介和网民追捧,点击率迅速突破1000多万,更是狂揽亚洲微电影节、西安国际微电影节、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的诸多奖项。

  近期网络上有部关于云南旅游题材的微电影《黑导游和阿诗玛》也正在热播,新浪、腾讯、爱奇艺、优酷、乐视、搜狐等20多个主流网站纷纷首页推荐,全网点击率达到一千多万,剧中人物幽默诙谐的表演和感人至深的反转剧情引得网友纷纷留言转载。

  此外,《阿妈的奶茶》、《远山》、《临沧的诱惑》、《俐侎阿朵》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也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些微电影基本每一部都反映了一个或者几个鲜为人知,但却很能反映一个少数民族性格的文化元素或者文化事实。

  而全国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比如,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和北京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多彩中华”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西藏国际微电影节、新疆举办的 “民族风尚”微电影大赛等,都成为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展示自己的平台。

  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若是没有传承,就会彻底丧失生命力。目前,互联网是年轻一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不断离开家园进入城市,远离了文化的原生环境,文化传承的现状让人担忧。唯有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在网上再造一片民族文化原生土壤。

  微电影便是要达到这一目的的不二之选。它的进入门槛低,能够吸引更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参与互动。声画结合的模式使文化传播效果更好、更有效。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同时对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并采用创新的手法让观众的观赏兴趣大大提高。制作者把一个个文化元素镶嵌在故事里,用情感去包裹它们,挖掘出能打动观众的魅力,更符合年轻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

  对于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能在自己熟悉的传媒介质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也会变得更有民族自信。可以说,微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而网友们对这些微电影的评价就是最有力的印证。《鲜花天堂》中,人们为了那个彝族少女心疼着迷;在《黄衣爱》的评价栏下,人们写下的一个个感动,这些都是他们对于以微电影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需要更多创意

  然而,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还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要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还需要务实和艰辛的探索。

  首先,微电影既没有一个评定标准,很多拍摄者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门槛十分低。一台摄影机、一个人也许就能完成一部微电影。这既是微电影的一个优点,但也带来了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后果。比如,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演绎,缺少对拍摄内容的深思熟虑,其制作不论是从脚本、剪辑,还是内容来看,大多显得比较粗糙。

  张穆和他的团队“往事798视觉文化传播工作室”,从2001年就开始从事微电影制作,拍摄了《许愿树下》等不少优秀作品。他认为,近几年云南微电影发展很快,也不缺乏人才,但多以小团体独立制作为主,无法发挥自身最大优势,还需要整合人才,抱团发展。

  其次,电影是一个创意的产业。刚诞生不久的微电影其核心精神,也应该秉承电影信仰创意的传统。“唯有创意才能引领电影行业、微电影行业向前发展。”秦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现在许多人对微电影的理解,还仅仅在“微”上,其实,“微电影”最大的特质还应聚焦在“电影”上。以电影为本,就应该源于生活、面向大众、贯穿思考,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参与性、互动性来完善“微”的定位,激发人们的参与热度和创作热情,推动微电影的题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繁荣。

  的确,民族地区的山水,各民族的样子,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透过微电影的镜头去看,恐怕差别也不大。但是,各民族的故事,各民族的文化,知道的人却不是很多,怎样去表现它们,让观众眼前一亮,这是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产业要解决的问题。其答案便是良好的创意,唯有创意,才能让微电影挖掘出民族文化别样的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