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路是走出来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2日11: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袁仁琮(侗族)

  起点高,曾经生机勃勃,几年过去,路子越走越窄,最后到无从下笔的地步,不得不完全停下来。这种情形,屡见不鲜,俗话叫“江郎才尽”。我对这种危机有过深刻感受。我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随后几年在全国刊物上发过一些作品。但不久就感到写来写去就那些内容,很难写出本民族的特点,渐渐产生畏难情绪。

  后来我在高校任教,客观上要求我做理论研究。文学创作停下了,由浅而深地涉及哲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广泛阅读中外名著,补充知识的不足。特别是触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心胸开阔了,视野拓展了。不仅看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社会生活,还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同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我挣脱了不少旧观念桎梏。我意识到文学创作题材不能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而要走进题材的大森林。走进大森林,才知道世界有多大;走进大森林,才可能更准确地认识某一棵树成长的生态环境、成长过程及其特性。这样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并不冲突。理论水平提高了,有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明白许多之前看不透的事情、想不明白的道理。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关注的题材由边远农村(长篇小说《穷乡》)到城市(长篇小说《难得头顶一片天》),由现实生活到古代生活,由农民到领导干部、地下党(反映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血雨》),再到教师、中学生(长篇小说《太阳底下》),古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庄周》《孔子》),以及别的地区的生活和兄弟民族的人与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入创作的时候,再也不用花大力气从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去猎奇,种种生动场面便很自然地在脑海里涌现,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争相亮相。经过这样一番题材拓展,如今不再担心没有写的题材,而是精力有限,没法把我想写的内容全部写出来。

  在拓宽创作路子的过程中,我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有过许多困惑。但我走出了狭窄的生活圈子,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力。再回头去看看生我养我的那片天地,看看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感觉大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不再停留在民族生活的表面,而着力于社会生活的深层、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因、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和表达,提高了作品的厚度和张力。

  坚持为人民创作,是我的信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受过冲击,但始终向前看。我从理论学习中认识到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前进中必然出现种种失误和挫折。新中国虽然经历重重困难,但毕竟走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越走路子越宽。我花9个月工夫写家乡的历史变迁,写成三卷本长篇小说《破荒》,感觉轻松愉快,这是我不断开拓创作题材、扩展艺术思维空间、提高理论水平的结果。

  路是人走出来的,文学创作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没有什么诀窍,而是辛勤磨砺的结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