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青春片的崛起:但愿不是昙花一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1日16:17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颂

  ●青春片在当下已经显现出题材、情节雷同的问题,引起文艺批评和观众诟病。除了在价值取向和电影语言创新上的改进,向多民族题材、多艺术特色发展,多类型交融,是避免青春片同质化趋势的导向。而青春音乐歌舞片等,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天然优势。

  “青春片”译自英语Teen film,是指目标观众群为青少年的影片类型,其情节设置也基于目标观众特定关注的兴趣点,诸如爱情、成长、叛逆,以及青春期情感的异化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主题是严肃的,当然,光影中荷尔蒙的弥漫是青春片特有的气息。近年的中国电影作品中,改自网络热门小说的一批青春片奔涌而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匆匆那年》、《怒放之青春再见》、《后会无期》、《左耳》、《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还有《全城高考》、《青春派》等,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在笔者看来,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产电影《五朵金花》,是一部民族色彩浓郁的青春片;改革开放后的《庐山恋》,是我们这一代人印象中经典的青春片;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艺术高度、思想深度而言,至今仍是姜文最好的作品,堪称中国青春片的经典之作。后来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滚拉拉的枪》等,也是成功探索青春片的优秀作品。可惜“昙花一现”式的闪耀后,少数民族题材青春片却断档了,在当前青春片的集束爆发中已没有了它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文学在网络上的缺失有关。

  中小成本投资获得巨大的市场收益,以及同一种类型影片在国产电影总票房中占到四成的额度,这是青春片创造的一个奇迹。这批青春片的导演多为电影明星或跨界“明星”,他们看上去在电影艺术表现特别是电影语言创作上似乎没有多少突破,但由于创作者放弃了“第六代”导演个人化、边缘化的青春呓语,以怀旧为基调构筑爱情、友情、梦想的主题,唤起了主流人群的集体共鸣,填补了长期以来中国“青春成长”电影的重大空缺,这无疑是中国电影本身的“青春成长”向着成熟的进化。

  青春片的热潮是市场驱动使然,它的主体推动力已经呈现在创意开发、项目运作、营销路线等全方位。如果说中国电影的生产制作目前存在着三种“中心制”,即传统导演中心制(民族题材电影多如此)、制片人中心制(好莱坞电影模式)、出品方中心制,那么这一批青春片实际上采用的都是出品方中心制,从而保证了电影项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效果。导演和编剧等主创都是在出品方制定的整体产品策划和营销方案框架下,进行有限的发挥。而出品方在前期明确了电影项目资本回收的途径和预期效果后,可以把电影创作交给青年导演来做,这就使得电影市场掀起“青春片热”推出青春导演,青春导演带热青春片的新奇波浪。

  青春片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受欢迎的影片类型,它也无疑正处于“青春期”。好莱坞的青春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商业电影类型,有了清晰可辨的视听图谱、剧情语法、类型角色和叙事方式。今天,中国做青春片不排除有模仿成分, 但主要是同我们国家的时代语境、民族审美特性以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它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概言之,青春片对电影创作的启发是:第一,人在青春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好的青春片可以带动青少年宣泄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第二,古今中外的青春题材文艺作品里,感伤、痛苦、忧愁都是重要主题,从而升华对青春期生命的热爱。当下的一批青春片,基调不够健康,问题在于浅薄和过度自恋,而不是对青春期特性的描写。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当下青春片有何关系?从创作生产角度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具有的思考多样性、情感多样性、艺术多样性,有利于防止同质化、单一性给电影文化带来的影响。青春片在当下已经显现出题材、情节雷同的问题,“卖老梗、滥怀旧”等硬伤,特别是“神剧+颜值”的低俗倾向,也让一些青春片和大多数人的青春南辕北辙。

  除了在价值取向和电影语言创新上的改进,向多民族题材、多艺术特色发展、多类型交融,是避免青春片同质化趋势的导向。比如,从青春片到青春科幻、青春喜剧、青春惊悚等等。而青春音乐歌舞片等,正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天然优势。

  不用更多的举例,美国的《少年时代》记录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其创作耗时12年,匠心独具;法国电影《初吻》中,苏菲·玛索留下了标志性的“法兰西微笑”;青春浪漫喜剧的标本《早餐俱乐部》等,也值得我们借鉴,以避免盲目模仿而走向大尺度、神剧情、低趣味的青春电影“陷阱”。当然,青春中国的青春片彩虹初现,正青春,莫停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