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余秋阳:乘着苗歌的翅膀飞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1日16:1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人物档案

  余秋阳,苗歌传承人,贵州丹寨县文化馆职工。

  梦想:

  从事苗歌艺术,传承、发扬苗族传统文化。

  追梦宣言:

  我曾困窘、曾难过,但从不放弃对艺术的坚持与追求,苗族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来共同传承。

  余秋阳,是近年来活跃在全国少数民族声乐舞台上的青年歌手。记事歌、四季歌、飞歌、贾理、情歌、酒歌……这位出生在贵州丹寨的苗族姑娘,能把各种苗歌演绎得出神入化,丝丝入扣。没有上过音乐学校,每位会唱苗歌的父老乡亲都是她最好的老师;没有丰厚的收入,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风雨来袭,乡村舞台最热烈、最真诚的掌声,能让她收获满满的幸福。扎根于黔东南的民族音乐沃土,余秋阳坚守着最初的音乐梦想,一往无前。

  “打工潮”卷不走都柳江舞台上的“多面手”

  盛夏8月,苗族姑娘余秋阳和同伴们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贵州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暑期正是草原的旅游旺季,一票难求,大家只买到了硬座。旅途劳顿之后,很快就要赶赴演出现场彩排,余秋阳却淡淡地说:“没什么。”

  的确,和以往的演出经历相比,这算不得辛苦。

  余秋阳出生在贵州丹寨。和很多苗家孩子一样,她也是“会走路就学跳舞,会说话就学唱歌”,只是她的天赋更出众,对音乐舞蹈艺术的迷恋更深。

  世纪之交,外出务工潮涌动在都柳江沿岸,刚刚走出校园的余秋阳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寨子里的好姐妹,都去广东打工了。每走一批人,大家就一边哭一边唱。有姐妹说:“秋阳,跟我们一起走吧,多赚点钱,看看外面的世界。”余秋阳却坚定地说:“不去。我还是考县里的文工团吧。”

  丹寨县民族文工团的前身,是丹寨县民族文工队,成立于1989年,2000年更名。这个团刚成立时,条件艰苦,连件像样的演出服装和道具都没有。2002年,团里招录了30多位能歌善舞的年轻人,余秋阳是其中之一。

  尽管每月只能领到400元工资,可是大家仍然继承了下乡演出的优良传统。有的寨子交通不便,演员们就自己扛着箱子、背着服装徒步走进寨子。贵州多山,山寨看似近在眼前,走过去却往往要几个小时。寨子里建筑紧凑,一家挨着一家,有块开阔的平地,就是舞台。得知有专业的文艺演出,十里八村的老乡都会蜂拥而至,把舞台边挤得水泄不通。因此,不论是烈日当头、蚊虫出没的夏天,还是阴冷潮湿、冻雨绵绵的冬天,演出总会如期举行。

  舞台上的余秋阳是“多面手”。吹芦笙,跳锦鸡舞,样样在行。而她的独唱才能,是在“救场”演出中被发现的。

  团里艰苦的条件、微薄的收入留不住人,为了生计,演员们就像走马灯一样更换频繁。一次,独唱演员的离职,让大家慌了神:“整场演出都是跳舞、吹芦笙,没人唱歌咋行?”“让我试试呗!”余秋阳毛遂自荐。“你,能行吗?”大家有点狐疑。没想到,余秋阳的独唱节目大受欢迎,有人夸奖:“秋阳,你的水平比原来那个独唱演员还要好咧!”自此,余秋阳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歌唱方面。跟母亲学,跟乡亲学,苗家小百灵越唱越自信,越唱越有韵味。

  “非遗热”为艺术之路带来转机

  白驹过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越来越强。深处西南边陲的丹寨,作为“非遗”富集之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苗族的蜡染、服饰、古法造纸、锦鸡舞、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和苗年、苗族口头经典“贾”,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的历法、百鸟衣和芦笙词等,被列入贵州省“非遗”名录。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余秋阳所坚持的艺术之路,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2008年,贵州省文化部门的领导赴丹寨调研,听到余秋阳演唱的丹寨苗歌独具特色,便推荐她参加当年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这是余秋阳第一次走出贵州。

  汽车刚开出县城,余秋阳就不停地给团领导打电话,她反反复复只说一句话:“我唱不好咋办?我唱不好咋办?”在贵阳排练时,余秋阳听到同行的歌手演唱的传统歌曲,觉得耳目一新。她表演之后,大家对她说:“你唱得好好听哦!”余秋阳那颗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来。在这次有全国13个省区的歌手参加的音乐盛会中,余秋阳获得了铜奖,并在回乡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第一次走出贵州,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奖,第一次在走下飞机的时候有人献花,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并由此变得自信。”回想往事,余秋阳仍然激动不已。

  就像蛰伏的花蕾终于等到了花期,在“非遗热”中怒放的余秋阳,唱着苗歌,不断登上更大的舞台。2010年,余秋阳经过海选,获得了CCTV第十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入场券。她与同乡小伙儿潘兴周组成游方歌组合,二人演唱的苗歌,获得了原生态类铜奖。此后,余秋阳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摘得“金黔奖”,在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上获得金奖,在央视《争奇斗艳——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中入选“十强”,她还把苗歌唱到了在美国、西班牙举办的艺术节上……

  走上讲台,让更多人共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

  如今的余秋阳,在丹寨县文化馆做群众文化工作。3年前,馆里开始开设免费的苗歌班,余秋阳是老师。成人班是面向社会的,只要喜欢唱苗歌的人都可以来学习,现有60多位学生;少儿班则面向全县各乡镇的中小学生。

  “现在的孩子,一开口都唱流行歌曲,唱苗歌的年轻人太少了,我想多培训一些苗歌传承人。”余秋阳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苗歌所代表的苗族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在她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真正走进校园,获得足够的重视。

  余秋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上学的时候,老师曾问大家:“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有人说想做老师,有人说想当医生,自己却因为没有理想而无比紧张。

  “小时候,我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即便是长大了,进了文工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追求艺术。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梦想就是从事苗歌艺术,传承、发扬苗族传统文化。”她说。

  余秋阳有一件跟随了自己多年的演出服。这件“白领苗”(苗族支系)服饰,蜡染印花,上衣过腰,裙长及地,饰领为白色。从织布、蜡染到缝制、刺绣,都是余秋阳的妈妈在街坊邻居的帮助下完成的。“每一个针脚里都绣着叮咛、绣着嘱托。我会带着这些情意,在传承苗族文化的路上不断前进。”余秋阳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