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8月25日至29日,由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 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及出版的50余位中青年专家,参与了丰富多彩的研讨交流活动,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国际传播等问题。谈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翻译与出版,与会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亟须加快。
东风已至,悬帆出海正当时
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小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关注中国文学创作的热潮。其中,有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2015 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翻译家。比如,埃及翻译家金皓天翻译了《回回娃娃》、《马化腾传》、《灰袍子》等回族文学作品,墨西哥翻译家马安娜翻译了《澜沧拉祜女子日常生活》。
“中国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国。早在千百年前,丝绸之路就把这两个国家连接在一起。作为阿拉伯国家,我们尤其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穆斯林文学。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学交流提供了更多机遇。”曾翻译《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简史》、《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往事新疆》等作品的埃及翻译家蜜莎·卡迈尔说。
与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关注同步升温的,是我国社会各界对这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推介工作,这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资助,也包括向翻译家提供各种形式的其他帮助和支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在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3年起,中国作家协会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对已经与国内外出版机构签订出版合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给予资助。该工程2013年资助了33个项目,2014年资助了21个项目。目前,在这些项目中,已出版的作品接近半数。
直面瓶颈,建立优质、高效的对接机制
但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与传播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项事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被翻译推荐到国外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数量很少,且印数和销售量均很有限。
墨西哥翻译家马安娜在接触回族作家叶多多的《澜沧拉祜女子日常生活》之前,对拉祜族一无所知。当她与海外十多位汉学家谈起与拉祜族相关的话题时,大家无一例外地表示对此完全陌生。“这是当今世界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普遍难题。主流社会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陌生,与出版商的疏离、读者群的狭小形成了循环,导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马安娜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呢?
首先,要有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学精品。“一位好的作家,应该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民写作。”作家石一枫表示。每个国家的文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差异,要想与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心意相通,尤为不易。我们跨越的不仅是语言的樊篱,还有历史、文化、风俗、心理上的距离。中国作家要讲述中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讲给中国人听的,也是为了与世界各国的人们分享。
其次,要建立高质量的翻译家队伍。“文学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地图’,对于外国人来说,翻译家的意义重大。此时,画‘地图’的不仅有作家还有翻译家。”作家徐则臣说。翻译作品除了要展现原作在文学艺术层面上的创造力,还要体现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国家与时代的风貌。因此,要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遴选一批高水平的翻译专家队伍,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外向型编辑出版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图书的翻译质量,加强对翻译图书出版编辑质量的管理。
第三,要搭建交流的平台。“作家与翻译家之间需要顺畅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人才、资源对接机制。”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认为,通过作家与翻译家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为真正代表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水平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找到最适合的翻译家,翻译出与原作文学气质相当的译作。作为优秀的翻译家,其作品应该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在这一方面,出版机构、外推机构若能促进作家与翻译家进行良好的对接,形成畅通的交流、对接机制,将会使原作与译作在出版、发行与宣传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