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一个侗族农民的剪纸情与作家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4日16:32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代富 文/图
图为杨思华创作的长篇小说《传宗泪》。图为杨思华创作的长篇小说《传宗泪》。
杨思华在家中创作剪纸。杨思华在家中创作剪纸。
杨思华为国家公祭日创作的剪纸作品。杨思华为国家公祭日创作的剪纸作品。

  一张简易的条桌,几把自制的小刻刀,20多年来,贵州黎平县侗族农民杨思华在自家简陋的书房里,在一张张纸上,默默地刻下心中的影像。同时,杨思华还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里,或野外,静静地书写心中的故事。当25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完成时,这位农民最初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

  举办抗战题材剪纸展,小家里的“大世界”

  “这幅是白求恩大夫在前线,给受伤的抗日战士做手术;这幅是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英勇就义;这幅是日本鬼子在南京屠杀我们的30万同胞……希望你们记住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8月16日,杨思华在家中一边引导学生观看自己的抗战题材剪纸展,一边介绍着剪纸作品的内容。

  现年45岁的杨思华,是贵州省黎平县高屯镇八舟村上权寨的一位普通侗族农民。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杨思华利用农闲时间,创作了一批抗战题材的剪纸作品,并将作品张贴在自家堂屋的板壁上进行展示,供村里的群众和学生参观。

  “我把我了解到的一些抗战故事通过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进行展览,是希望和我一样身处大山的群众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同时也希望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杨思华说。  

  杨思华的剪纸情结始于20多年前。那时,看到村子里的人结婚,有人剪大红的双喜字贴起来,杨思华觉得有趣,便拿起剪刀跟着别人学起来。杨思华从小就喜欢美术,画画也不错,很快便掌握了剪纸这门技术。这一剪,就是20多年。

  起初,杨思华总是剪喜字,慢慢地,他把题材扩大到了人物、山水、动物等。除了剪小件作品,他还尝试创作尺幅大一些的作品。于是,长2.4米、高约1米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地坪风雨桥》便诞生了。

  “我都是用农闲时间来做这些事。和打麻将、聊天相比,还是看书、剪纸的乐趣多。”杨思华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剪纸作品能走出大山,被大家认可。”

  创作中长篇小说,为梦想不停歇

  在杨思华的抽屉里,有3本外观一样的笔记本。本子里,是他花了近10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传宗泪》。

  这部25万字的小说,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实施计划生育、分田到户等重大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家庭、几代人对婚姻、感情、生育等人生问题的不同见解和抉择。然而,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杨思华出书的愿望至今难以实现。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后来,我坚持不停地看书、学习、写作。”杨思华说,目前,他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我生命就这样老去》。“每个人都要老去。我们在老去的过程中,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要懂得珍惜生命。”这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

  杨思华在自家的稻田里养了几十只鸭子。每天,杨思华都要去看管它们,闲时,他就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里看书或写小说。

  “第二部小说的3万字几乎都是在棚子里写的。”杨思华说,棚子里晚上没有电灯,他只能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进行创作。

  “写作、看书、剪纸,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条件多艰苦,我都会坚持下去。”杨思华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