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施补华边塞诗中的柯尔克孜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0日12:42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济宪
勇猛善战的柯尔克孜人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勇猛善战的柯尔克孜人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

  《柯尔克孜百科全书》是介绍我国柯尔克孜族的大型辞书,乃国内百余位专家历时十余年编写而成。在这部权威辞书中,收录了清代人施补华的《纪行十四首》,这十四首诗描绘了柯尔克孜牧区的风情,讴歌了柯尔克孜人的爱国热情,被视为柯尔克孜族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吟咏西北边塞地区生产生活、人情风俗以及战争烽火等内容的诗歌被称为边塞诗,写边塞诗的诗人被称为“边塞派诗人”或“咏边诗人”。文学史上边塞诗繁荣的两个时期是唐代和清代。

  在清代,施补华是公认的优秀“边塞派诗人”,他的诗立意高深,多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重大主题,创造了不少类似“国计民生赖士人,权利不落屠沽手”这样针砭时弊的作品。尤其是他曾深入新疆阿克苏、喀什以及柯尔克孜族游牧的西布鲁特山区,在边塞诗中表现了柯尔克孜族在历次反分裂斗争中的英勇表现,这在以前的诗作中很少触及。也许正因为此,研究西北史地和西部文学的人都很看重施补华的《纪行十四首》。

  施补华字均甫,浙江乌程人。他在左宗棠麾下作幕僚,清同治一十三年(1874年),奉左宗棠之命,他随张曜出关,成为张曜幕府。那时,在英帝国主义唆使下,中亚浩罕汗国军人阿古柏勾结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占领了南疆和乌鲁木齐等地,并自立“哲徳沙尔”伪政权。阿古柏的分裂行为激起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左宗棠率军平息叛乱。施补华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分裂之际,抱着“轻裘快马何丈夫?挥手出关天地白”的报国之心随军去了新疆。

  在反抗阿古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柯尔克孜人参与其中,并且从头人到普通百姓都涌现出许多英雄。叛乱平息后,受张曜委派,施补华代表清军到深山牧区去慰抚柯尔克孜人。

  到柯尔克孜聚居的深山牧区慰抚虽然是件苦差事,但意义深远。施补华抱着“万里出关,丈夫何惧”的气概,欣然领命成行。如他在诗里所写的那样:“万里既万里,何妨更万里?西行绝大荒,尤是乾坤里。古人驰异域,战伐功可记。”

  施补华此行是从喀什出发,通过明约路、喀朗圭、唐阿塔、乌合沙鲁、乌鲁克恰提、吉根到中俄边界的铁力克大坂(就是现在的乌恰县境内)。这是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历代民族分裂势力侵入新疆的必经之地。大、小和卓叛乱,张格尔、玉素甫叛乱,以及阿古柏叛乱,都是从这条路入侵的,沿途的柯尔克孜人具有反抗分裂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施补华有一首诗歌就记述了柯尔克孜人英勇战斗的故事——

  “铁盖山头月色死,雪片横飞三千里。老人犹说胡将军,跃马生擒张格尔。”

  此诗中提到的胡将军是清将胡超,张格尔叛军溃逃时,首领就是被胡超和柯尔克孜人擒获的。

  施补华一路行来,感受到了各族人民“万里一心依北极,乾隆皇帝子孙民”的众志成城,以及“准部回疆万里遥,皇威重振敌犹骄。璧完空据山河险,瓯脱仍争水草肥”的豪迈之情。

  平定了阿古柏叛乱以后,施补华又开始思虑中央在新疆治国安民、开发资源的新问题。他在诗中写道:

  安边有策富强资,万禀千仓食司支。棉吐雪花思抱布,桑铺云叶算抽丝。

  玉河吐气精华聚,铜穴流膏鼓铸施。地利将兴人事待,功成终赖吏无私。

  这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诗歌,即使今人读来也不觉得过时。正如他在诗中感叹的那样,即便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要持续发展,还得官吏廉洁奉公才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