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浅谈文学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1日12:06 来源:新疆日报 哈那提古丽·木哈什

  如果说,文学可以抵达人类的心灵,那么,文学翻译便是联系世界文学和文化的桥梁。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维系着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文学翻译家是一个十分光荣的称号。要无愧于这个称号,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有人简单地认为,只要懂得两种语言就会翻译,其实不然。实际上,翻译是一门科学,文学翻译更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文学翻译家要同时具备作家的文学激情和情怀。事实上,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一开始都是优秀的翻译家。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后又终于翻译。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作品字数多达300万字,和他一生的创作数目不相上下,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哈萨克族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阿拜·库南拜就是一位杰出的大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俄罗斯的经典文学作品介绍给哈萨克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涌现出了一批有杰出贡献的老翻译家,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将中华文化的经典译介给各个民族,特别是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四大名著,堪称翻译作品的经典。老翻译家阿布都拉别克·阿克西塔依就是其中一位,老人从1955年开始从事编译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从事哈萨克语出版工作的人员之一,在翻译介绍汉语经典著作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早年曾翻译过《鲁迅文集》《儒林外史》《论语》《孟子》《西游记》《古诗选译》等一系列汉文经典名著,是哈萨克族读者尊重并喜爱的翻译家。他一辈子翻译最多的是鲁迅作品,所以大家亲切地称阿布都拉别克先生为“被鲁迅精神附了身的老翻译”。从他翻译的鲁迅作品中能够感受到翻译家对汉语经典作品透彻的理解能力。哈萨克语准确生动的文学表达,不仅译文准确、文字流畅,而且还有大量的注解,文风严谨细致,成为我区“双翻工程”的翻译范本。

  怎样才能算是合格的文学翻译?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作家”和“杂家”两种素质。

  文学翻译首先要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首先要用心进入被翻译作品,即作家的内心深处,体验和感知作家的感情和心灵。最起码,在阅读将要翻译的文学作品时,应该有所触动,与作家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激起“再创作”的欲望。平时,即便不能拿出长篇巨作,最少也要写出一些简短的散文或者心灵笔记。翻译者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学热情和爱好,除了热爱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外,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文字功底要高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能掌握作品的语言知识,更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传神地再现原作,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拿出一部好的文学译作。文学翻译者要具有作家情怀,尊重和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习惯,才能更好地再现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家还要具备第二种能力,那就是前辈们经常强调的:尽力成为一个“杂家”,要掌握大量的“杂学”知识。其实,这就要求翻译家要掌握各种专业的知识,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翻译家。因为翻译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泛,在翻译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若不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翻译时就会不知从哪儿下手。原作和作者涉及的知识越广泛,就越要求翻译者的知识面要广泛,若翻译者知识面狭窄,在理解原著上就受到局限,无法真正吃透原文的涵义,那翻译出来的作品跟原著距离就相差太远。前辈翻译家们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注重生活积累,静下心来多读书,从知识的海洋中像海绵一样汲取各种“营养”。要成为“杂家”,只能靠平时学习的日积月累,一点一滴才能有所进步。例如在翻译不熟悉的化学、物理等专业术语或现象时,就要去留心一些基本知识,以免闹出笑话。

  无论是进行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翻译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进行文学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熟练精通两种语言和文字,才能熟练地对两种语言或文字进行转换和翻译。前辈翻译家讲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正如农民耕地有农具,翻译也有耕耘的“农具”,即工具书。因为翻译家身上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本民族语言纯粹性的职责,所以要求翻译除了日常积累,还要时时翻阅工具书,保证语言的规范和准确。语言是一个民族“跳动的心脏”,语言若受到破坏,等于人的心脏受到磨损。所以,翻译决不能和语言开玩笑,要珍视母语和译文语言的转换和运用,尽力保证语言的纯粹和干净。好的翻译,使用的语言干净、准确、丰富,可以让译文妙笔生花。最怕碰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对采用的语言和文字一知半解,不明其意就套用,这会导致曲解原文,闹出笑话。好的译文有可能会胜于原文,原文可以借助翻译传达出文学作品更广阔的生命力。当然,翻译过程肯定要经历“加减乘除”,要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翻译成另一个民族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和文字,一定会在保持原文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转换成另一个民族能接纳的“模样”,这就免不了要对原文进行增减。

  长辈们经常劝诫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才能开阔见识,丰富知识,拓展思维,修养性情。读书多了,思考问题可以变得多样性,得到智慧的启发,活跃思想,滋养心灵。读书多了,不仅增加知识,还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翻译出的作品令人赏心悦目。

  近两年,中国作家协会与新疆作家协会一起推出了不少少数民族翻译项目和工程。2013年出版《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粹》(哈萨克卷)、2014年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哈萨克卷)。这两卷书精选了哈萨克老中青作家和诗人的优秀原创作品,特别是近30年以来改革开放带给哈萨克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活的冲击和变革,由此使得作家们重新观察和思考生活并记录下哈萨克人的心路历程。中短篇小说创作以乌玛尔哈孜·艾坦的《两头雄羊何时开战》、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山村纪事》等老作家的力作,开始了对人性的深入描写。由知名作家和翻译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了这两个作品。作为翻译界的前辈,叶尔克西女士本身就是作家,她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到作品的风格和意境。进行了再创作,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带给我们一个优秀的译文范本。《两头雄羊何时开战》看似两个男人为争夺孩子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实际上在告诫人们“请尊重和遵从世界的原貌和自然规律。”叶尔克西不仅将故事翻译得娓娓动人,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更是将作品深层的哲学涵义自然地表达出来,让汉语系读者感受到哈萨克作家的胸怀和智慧,感受到别样的体验。

  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准备好了吗?你热爱文学翻译吗?“热爱”——能激起一个人对漫漫翻译长路的求索。前辈告诫我们,文学翻译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脑力劳动,要不断敲击作者和译者的心灵,才能磨出生命之火,智慧之光。对待文学翻译事业,且不可轻待,不可轻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