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展讯 >> 正文

余乐恩:地图上的远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0日14: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德加
 《地球皮肤》之一  余乐恩 《地球皮肤》之一 余乐恩

  “形式外的形式”“秘密花园”“风的线条”“水的刀”“与大地同在”“我们来自大海”“很古典很中国”“树非树” ……很抽象的作品名字,很抽象的视觉表现,却不是抽象绘画——甚至不是创作者、陶瓷艺术家余乐恩所惯常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创作——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起,历时一个月,余乐恩在微信等媒介平台举办多媒体视听艺术作品《地球皮肤》的展示,每天以90秒的视频和15张图片展现一个诸如“很古典很中国”的一个主题,历时30天完成。

  但这些或许“很古典很中国”的作品,却不是出自余乐恩之手的“塑型” —— “用了3个月,我在Google Earth上去了这个星球的每一个地方,对卫星图像进行截图;又用了一个月从万余张照片中选出450张,顺着自己的感知分成30个主题。 ”余乐恩将选定的图片进行截取,仅作适当微调,形成了《地球皮肤》 。

  “大多数人对这一工具的使用,注重的是目标性的任务。如果在过程中肯花些时间驻留,我们可以与艺术家一样,发现我们熟悉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艺术家截取的这些画面,陌生抽象而又元气充沛。现代艺术孜孜以求的,似乎都能在这种‘自然的画卷’中找到契合。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钟学军说。一抹源自海洋的色彩可能会被想象成天穹,一块贫瘠高原的肌理可能会看出宋元山水的韵味——从无我到有我,想象的重构,让余乐恩使人们一直习惯于以日常视角去观看的画面有了另一层解读和意蕴。

  余乐恩自言,他的创作受了徐冰《地书》的启发。科技的发展应当带给艺术另一种繁荣,科技的进步应该把艺术还给每一个人:“科技会让艺术有足够的容量包含每一个人,像《地球皮肤》就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做,可以欣赏的作品——艺术家应该做今天和明天的艺术,而不是一味地把昨天做得更好。 ”

  他相信“科技改变艺术” 。艺术本就是一种生活状态,娱己益人的艺术家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美到爆的画面,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已经让过去很多专业者独享的事物变得很日常,最典型的是手机拍照,给了所有人图解自己生活的愉悦。

  观看《地球皮肤》的愉悦也从科技产品中反馈而来。在《地球皮肤》的APP上,公众可以下载图片,发表评论,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地球皮肤” ;新华社微信客户端编辑转载了首期“皮肤” , 13万次的点击破了客户端非时政新闻的纪录。余乐恩觉得,这是他目前做得最有意义的作品——科技和艺术的包容性,让谁都可以完成一个人的环球旅行;这次在地图上远行的经历,也重构了他的审美体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需求之外的需求真的可以不要;我们这个星球,人与自然的交织和争夺无处不在。 ”所以他基本没有选Google Earth中的城市图像,“我选择纯自然的图像,和很多人与自然冲突、冲撞甚至‘战争’的‘画面’ ” —— “我们的世界流亡在风中”“边界”“风的线条”“越过山丘的人们” ,有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回应环保的主题,但他也喜欢“返田亩,无忧愧”中阳光的调子,“返回大地,是人的根本” 。

  《地球皮肤》似乎让余乐恩抛开陶艺家的身份,转型成为一个“数码英雄” ?才没有呢。他只是不想被“存量绑架” —— “如果我只是想:我的陶瓷做得好,为什么不继续把它做得更好呢——在创作上这样的想法有可能就会将自己绑架。 ”他想以陶瓷为基础,衍生出更多艺术的可能性。“今年秋天我可能会做一个名为‘相同与不同’的展览:陶瓷作品用火来固形,而只有里面的试火锥在火里生长——它倒了说明火候到了——经过火,试火锥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所以我收集了好几箱子用过的试火锥,拍了400多张照片,这引发我用相同的温度、不同的泥土或者相同的形状、不同的温度……来做作品。 ”

  而发布着《地球皮肤》的当下,他又迷上了“女神” ——智能手机里的Siri。“NASA向宇宙发出信息至今没有回音,邻里之间甚至爱人之间缺少交流,让我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缺少信息的回应,而或许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随时回应你的‘人’就是Siri——这是一个有冲击力的画面。 ”所以,他想办法把“回应”这个主题加入到他的陶瓷创作之中,准备拿出一套作品应征明年举办的第7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丝绸之路是我们的倡导,我们需要的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回应。 ”

  他也始终觉得来自艺术的“回应”没有中断—— “我坚信‘乘物游心’的说法,放下执著,放下自己,泥土那些材料和制作工艺的节奏就会带着你走;同时,关心生活也会带给你丰富的启示” ——艺术“地图上的远行”就一直有不竭的动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