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理论探讨 >> 正文

书法散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1日13:0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震启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用毛笔等工具和材料所呈现的古老、独特、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自古以来,名家辈出,精典纷呈,广传于世。不仅成为中华世代相传的瑰宝,还深受世界人民热爱。究其因,书法根植于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之故,况有承载民族之伟大精神之功也。

  王羲之称圣为尊,颜真卿百世为师,苏东坡千古绝唱,毛泽东气吞山河,皆因其品正文精书妙而享誉。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乃国情、人格、审美之立体呈现,此正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主流审美和品学修养终其一生所求。

  在当下,书法虽有所发展,与真正意义之书法却不能同日而语,表现在功力不济和文化贫乏及人格缺失是前所未有的。权力寻租、急功近利、粗写乱造等时弊日久。社会上所流传的书画家大把抓,书画垃圾、抄袭族、啃老族帽子如比一顶顶戴上,何时能摘下来?恐怕要假以很长时日了。

  如此论当代书法,绝非否定“大好形势”,或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站在书法史角度看时风,清代以来考据之风,篆隶书之复兴,沈尹默、吴昌硕、沙孟海、于右任、白蕉、林散之、舒同、启功、赵朴初、王蘧常等名家各异之风格和卓越之贡献及艺术之影响与史上之群星相提并论虽还为时尚早,但毕竟是可圈可点的。

  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仅是自我感觉良好、媒体宣传、权利作用、名人点金、市场运作等等外在因素所能决定的,都要交付给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时间会公正并毫不留情地删除一切非艺术因素并淡化所有光环。历史早已多方位告诉我们并无数次地证明过,大浪淘沙之后所留下来的,才是今世今时今人所不能左右的艺术珍品。 

  当今所展现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所谓书法作品,有一部分姑且看作商品为好,因为商品和艺术品有本质的区别。没有高超之技巧所形成的艺术语言;没有独特审美构成的赏心悦目;没有深厚文化内涵如珠穆朗玛雄厚之地上和地下底座何以稳定而久远地支撑8000多米的高峰。所以说不具备这三个要素,又怎能当之无愧地成为艺术品而为世所珍为人所藏呢。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书画市场还处于发育期。先天营养不良,加之急功近利和心态躁动不安,以及不健康习惯,假冒伪劣泛滥成灾,真正的艺术市场还没有形成。藏家和中介亟待培养。资质简约概括为“四有”。有眼:既能辨真假,又能识高下;有缘:既能遇作者,又能见原创;有钱:既能有实力,又能敢投入;有胆:既能有远见,又能天下先。当下优秀的收藏家和经纪人如凤毛麟角,这与国人富而思文贵而思雅主流审美培养有必然联系。

  我多年实践和思考有所心得:从技巧层次讲,书法是写出来的。池水尽墨和退笔成冢告诉我们非长期下真功夫不可。从文化层次讲,书法是养出来的。书法以文化为营养基,文化之厚重,经典之丰富非独具慧眼者所能得。从人生层次讲,书法是悟出来的。王羲之观鹅,怀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行而书艺大进,无不源于渐悟和彻悟。此乃三重境界,非急功近利者所能达到。

  果能至此境,谈何客易。除功力和学养及阅历外,天分决定了艺术登顶。曾经和同道中人论艺:如果说看多少真迹决定了宽度,那么,看明白多少会决定深度。有此纵横所构成的时空,又决定了吸收多少,共同作用于高度,这才是书法家的终极目标所在。

  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简而言之有“三多三少”。即积累多、展示少;做得多、说得少;奉献多、索取少。而时风大都反其道而行之,君不见换届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拍卖场假冒伪劣,连吹带炒,展览中假大空色,光怪陆离。积习已久,岂止是亚健康问题。

  书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这要感恩于中国汉字形、音、意三美。书画把形美展示到极限。吟诵把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文把意美发挥至超越时空。这正是汉字之优势所在,有此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汉字,才有博大精深之文化。可以确切无疑地把书法看成无形画、无声乐。由此,我们才真正懂得书法不仅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况其哲学体系中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此精确而又玄奥,所以说,书法又是哲学的。

  住笔之际把我在思考、创作、教学中提炼出学习书法“用心得法”四字心得献给读者。何为用心?即以身、以命相许是也。何谓得法,即字法(汉字结构规律和可塑性);笔法(执与用笔到出神入化之境);墨法(以墨为情构成的丰富色彩);章法(布局谋篇)。志高远者,自然由此四法而技进乎道以达心手双畅和人书俱老之境。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文化复兴关乎到民族精神和脊梁的铸造,以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文艺义不容辞地成为先行者和排头兵。有良知的文艺家,自会肩负起使命和责任。惟有文化自觉者,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出精品力作,承古典而树新风。能如此,则不负先贤,不负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今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