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难舍的中国文化和本土情结

——谈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6日15: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郑军里
和谐 郑军里 和谐 郑军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片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相辉映、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相交融的神奇土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红土地上,广西艺术家们用独特的审美眼光与非凡的创造能力,创作出一批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而广西的画家们对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创作从未停止过,他们在继承延续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绘画观念改造民族题材的争论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与坐标,坚守中国画传统创作原则与技法材料的特征,创造了一幅幅流芳百世的精妙之作,为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创作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画在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大都是小情小景、小集体的活动范围,为广西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辽阔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也是中国画施展笔墨创作的土壤。另外,广西的少数民族大都喜爱穿着黑色服饰,这对“墨分五彩”为表现手段的中国水墨画家来说,是绝妙的、得心应手的造型对象;广西地处南方山区,不管是邻近越南的京族或是黑衣壮族、还是远在云贵高原的偏苗族、桂西三江融水的苗族服饰都是以黑色为基本色调,他们的衣着与石山绿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仙境。第三,人物画讲究人物配景简约,而广西山村的牛、山羊、马、木楼、蕉树都是水墨画配景的绝好道具,也是衬托人物形象的天然“尤物” ;我们尚可以通过中国画中的笔墨来塑造它们,从而使画面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呈现中国笔墨在画面中的灵动,将中国水墨画精神发挥到极致。

  广西画家们用纤毫细笔再现和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经济生活、婚丧庆典、节日礼俗、服饰审美、建筑起居等民族风情。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兴盛期应该为1977年以后,随着国家的招生制度的变革,恢复高考后的77、 78级艺术家,纷纷拿起画笔,创作了一大批民族题材作品,不少作品还以少数民族题材绘画获全国美展大奖,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一时成为广西美术界追捧的现实题材。1984年, 77级毕业生梁耀以一幅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小河水涨大河满》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一时掀起了下乡采风、体验生活的热潮。当时中国艺术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渴望突破旧的思想意识,希望看到具有开创性、又有“西方”绘画元素的中国画作品的诞生。中国画家如何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风格,是作为能否登上“世界艺术高峰”的评判标准,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的追求越来越受到美术家的关注探索,民族题材的创新、生活与艺术关联,这些都是困绕艺术家创作的首要问题。

  土生土长的广西画家,他们的文化倾向与道德观念,以及追求本土艺术形态时逐步形成的与生俱来的世界观和文化血脉,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粗犷、奔放的性格,他们在吸收外来营养时,有一种难以舍去的东西——中国文化与本土情结。也许他们早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使他们的创作在今天看来仍是光彩夺目。回顾一下他们的作品:李伟光1982年创作的《归》 、潘爱清1987年创作的《庆丰收》 、郑军里1983年创作的《编花篮》 、魏恕1984年创作的《夫与妻》 、邓秀叶1989年创作的《夏曲》等,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融入了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反映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色与内涵,形式与内容,并以极大的限度将生活与内容统一在画面之中,使作品充溢着那个时期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感。

  1988年展示广西工笔画的“广西少数民族工笔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充分体现与检验了广西工笔人物画的整体水平,这次民族专题画展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题材方面,都有了让人惊羡的变化与突破,使中国美术界重新认识了广西美术家。

  广西少数民族的绘画创作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旖旎多姿的山水地貌、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广西民族题材创作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气质与审美追求。在自治区政府的倡导下,打造“漓江画派”已成为广西艺术家艺术活动的响亮口号,艺术家享受政府经费支持是空前的,少数民族人物画研究、展示也是空前的,众多的漓江画派研究与展览也给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画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希望。

  广西艺术学院在漓江画派建设与研究中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了“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艺术学院”的有力支持,广西人才队伍及新时期民族题材创作也在研究、探索和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以陶义美、康强、文海红、黎冰颖为代表的新一代民族题材创作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人物画家,他们在适应全球化审美观念拓宽与变化的今天,努力创作具有这个时代风貌的精神作品,他们立足教学、科研创作的第一线,努力关注民族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发扬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探索桂西北神秘而粗犷的民族风情及人文精神,创作出广西地域风格及南方民族特色的人物画作品。

  回顾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过程,尽管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吸引着中外大批艺术家的到来,尽管他们所描绘的桂西题材数不胜数,但许多作品仍然对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缺乏真正的了解,一些画家热衷于奇异服饰道具、原始落后的生活,忽视了山区少数民族那宽广的民族精神与纯净的心灵之美,对一些真实体现民族本质的现象,特别是对长期以来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生活、新题材视而不见。许多艺术家下乡不去捕捉民族地区的新变化、新生事物,而热衷于少数民族落后过时的陋习,这些都是将民族题材绘画推向末路的行为,如果不能有效制止这种现象的蔓延,民族题材绘画的纯粹性将大大削弱,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将失去深刻精神内涵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它原有独具的魅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山区少数民族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居住在城市的艺术家的绘画观念和下乡采风“设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画家不再携带速写本与宣纸了,跟随身旁的只是一个先进的数码照相机,“旅游式下乡采风”已取代了当年下乡深入少数民族山区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从田头土山搜寻创作素材的方式,成为看歌舞表演和请美女模特穿上服饰进行拍照的行为,使大部分采风者都停留在猎奇、走马观花的行为中。众所周知,民族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这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又造就了山区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不断地适应自然。往往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顽强、坚韧、奔放、豪迈、乐观、热情等性格特征,提供给艺术家无穷无尽的灵感与激情。艺术需要有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学术高度的艺术精品,而这类精品的产生,需要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和艰辛的劳动中获得;如果放弃了对深层次内涵的追求,就等于放弃了对艺术精品力作的创作努力,也就等于将民族题材创作推向末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