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面对经典,不妨做个“笨人”

——记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8日12: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远晴
晋 王羲之《佛遗教经》局部   王家新 临晋 王羲之《佛遗教经》局部   王家新 临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王家新 临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王家新 临
元 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王家新 临元 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王家新 临

  7年过去,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王家新依然喜欢用41岁时的一篇文章——《四十描红》来表达这几年来的所思所为。

  有人说,书法家在四五十岁的当口,技法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是最旺盛的创作期。而王家新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描红”——一个中国初学书法的小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举动,拿枝毛笔,在红色的字帖上描摹勾画,亦步亦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一辈子的追求无非就是形成自我风格。而很多艺术家往往在不断强化个人风格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封闭、自负,陷入“我执之困”。

  对艺术家来说,要放下所谓的“自我”,把自己的所有倾空,谈何容易?

  断离,需要勇气。

  “我这字该回炉了”

  王家新回忆说:“前些年逐渐有了名气,以为自己是著名书法家了,就一直在创作,在想方设法地创新,不愿意坐下来临摹了,临摹也是写些行草书,还是意临。”

  这点得意被父亲一句点醒。

  “父亲曾问我,为什么不写楷书参展?我说现在不时兴这样写了,多数人也写不好楷书啦。他说尽胡扯,不会写楷书算什么书法家?”王家新说。父亲从年轻时候就很自负,给他做儿子,挨些批评再正常不过,所以王家新并不以为然。但是父亲批评说“你的楷书‘不在体儿’”的这句话,一直刺痛着王家新。

  “我心里明白,我这字该回炉了。”

  所以,2008年,41岁的王家新,在春节后就开始写唐楷,用的是最笨拙的办法——描红。

  他买了上百本描红本,原大的、放大的、全本的、选字的。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到单位才7点多,还可以趁上班前的一个小时临摹。一支有笔帽的毛笔,一个铜墨盒加描红本,简单便捷。中午休息、下班后的零碎时间,都可以拿出来写写。出差也带着描红本,用日本产的便携式毛笔,全天候、不间断。在家里就拿硫酸纸蒙在字帖上摹写,力求逼真。

  “就像学乒乓球,专门训练一个姿势,要让肌肉形成记忆。”王家新说。

  这几年,王家新开始通临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经典,一通碑、一卷帖,都仔细临摹并装成一个完整的册页或手卷。无论是几十字,还是几千上万字,都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几年下来,这些临作足足有百余种,堆满了一整面墙的柜子。

  书法家王登科说,家新摈弃了所谓“意造”或“遗貌取神”的临摹方法,用其真实的心写真实的字。他像一个“苦行者”,又像一个“手艺人”。

  向经典致敬

  既然能放下已有,就应该汲取新的养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文艺座谈会上引用的古典名句,也是王家新在接受采访时,不断提及的。意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还要有文化传统的根脉。

  传统的学书方法,讲究先站、后走,然后才能跑。所以从点画开始,次形体,再章法,“九尺之台,起于累土”。最传统的学习书法的路子,无非就是从唐楷入手。

  唐楷,是中国书法正体字的集大成。从唐楷入手,是宋以来千百年无数学书者登堂入奥的阶梯。不过,当代的不少学书者,为了能快速确立自我风格,剑走偏锋,喜欢搜罗民间书写遗迹做范本,刻意回避过于板正规范的“庙堂气象”,从而陷入对书法造型的偏执。

  前几年,书法界有人呼吁“激活唐楷”,但应者寥寥。因为正体字,尤其是唐楷的学习,仅被当做低级的入门手段。很多人写字一旦能勉强站立,便迫不及待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

  王家新说,这便是当今书法发展遇到的经典传承与创作发展的问题,也是他办这次临摹展的一个现实考虑:“我想通过这个展览,通过向经典致敬,通过对楷书、正书的临习来表达一个态度,就是我们要向传统学习,向经典致敬,重新发现楷书之美、书法之美、汉字之美。”

  在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看来,重新发现,就是“引导书坛回归经典、正本清源”。

  把“我”忘掉

  在描红的7年中,王家新很享受这种怀旧的书写状态,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尤其是夜深人静,笔尖和宣纸间唰唰的摩擦声,成了最好的“小夜曲”。王家新说,描红时,父亲的忠告一直萦绕心头:写字是最骗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学问,做人老实不老实,一望便知。

  所以,他以最“老实”的态度坐了7年的“冷板凳”。

  在书法家白景峰看来,王家新的楷书临摹,有着“近乎宗教徒写经式的敬畏、虔诚”,但王家新更乐意把临摹、书写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他的业余时间被阅读、临帖、抄书、记日记占得满满当当,他的诗稿和文稿也大多用毛笔写就,并用小楷工工整整地誊录在册。

  让书法回归日常书写,便是最好地保存书法的鲜活度。

  从这点来说,我们应该致敬的“经典”,不光是供临摹的字帖,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安宁而纯粹的生活精神。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王家新理解这句话“不是保守消极不自信,而是一份敬畏担当大有为,是嘉惠后世的治学方法论和文化价值观”。

  所以,王家新更愿意把这次“述古式临摹”的展览看做是一个习作的展示和经验的交流,他一有空,便在展厅里耐心地向来自各地、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书法爱好者介绍临摹心得,切磋技艺,听取批评。

  “在展厅里把‘我’忘掉,而把目光投向经典,同时再投向我的作品,一定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启示。如果我的展览能起到这个作用,应该是功莫大焉,也是我的初心。”王家新说。

  2015年12月10日上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重文堂承办的“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月10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