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一对异国伉俪的“至爱之塑”

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0日12: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婷
 11月30日至12月21日,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中, 500余件作品及各类文献资料以“丰碑”“身影”“造像”三个部分首次全面呈现了夫妇二人毕生的创作精华及艺术人生。王临乙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五卅运动》 ,此番也特别展出了王临乙创作这件作品时的手稿及泥塑草稿。    一次回望与展望     “王临乙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雕塑家及美术教育家,其夫人——中国籍法国人王合内同样身为雕塑家,在艺术生涯中卓有建树。这对伉俪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纯真感情的佳话。 ”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对于中国雕塑界而言,此次展览可谓一次难得的回望与展望。当我们驻足于作品前,对两位老人的崇敬油然而生:在中国悠久的雕刻和彩塑的古风里有着线体互融的灵魂回荡,这是古代匠师智慧与意志的显现;从希腊典雅而高贵的静穆与单纯中,从法国严谨而浪漫的艺术之风中,又可以感悟人本精神的诗性表达。王临乙、王合内的人生与艺术、爱情与创作说明了同质的精神世界会消融异质的文化结构,进而创造美的生命共同体。 ”    “王临乙最常提到的,就是‘大体’二字,即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控。从浮雕《五卅运动》中,就体现了其极强的把控和驾驭能力。 ”雕塑家盛扬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前来参加恩师的展览,他说:“王临乙不仅仅是雕塑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规律,认为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去教学生,他曾说,‘你们不要的学生,我全都要,没有老师不要的学生’ 。 ”    “大体”二字,在王临乙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吴为山看来,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以工人、农民、战士为表现对象的肖像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仍传递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寓深刻、洗练于质朴、诙谐之中。    动物雕塑则是王合内的一大特色。 《母爱》 《睡觉的母与子》 《吃奶的鹿》 《洗脸的小猫》等作品虽然尺寸不大,却让每一位观者感到浓浓的爱意。“在《豹》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极富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 ”吴为山说:“这样的融合并不生硬,而是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达到了平衡。同时, 《杨开慧》 《鲁迅》《张志新》等肖像雕塑神形毕现、情意相济,从中能感受到她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 ”    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爱的夜永无终点,幸福的光阴驱走了长夜,忧伤与泪水全无踪影……”展厅中,萦绕观者耳畔的是法国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低吟浅唱的《玫瑰人生》 ——以“至爱之塑”为主题,关乎雕塑,更关乎爱的一件件作品与展品,在这样的旋律中缓缓铺展。“身影”部分里,展出了上世纪20年代王临乙在徐悲鸿辅导下创作的色彩写生,他也是因为徐悲鸿的大力帮助,才得到了前往法国学习雕塑的机会。1932年,王临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次年,他与法国姑娘合内·尼凯尔结识,并坠入爱河。“时光易逝,但艺术永存,这次展览终于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很多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展览现场,作为夫妇俩的“义女” ,年逾八旬的常沙娜激动地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父亲常书鸿在法国学习绘画,母亲陈芝秀与合内·尼凯尔是雕塑系的同学,两家人的缘分从那时便开始了。1931年,我在里昂出生,名字La Saone (音同中文的沙娜)正是由王临乙等父亲的挚友所起,直到后来,我也一直喊王临乙‘王爸爸’ 。 ”    据常沙娜回忆,合内·尼凯尔出生于巴黎的贵族世家,当她把自己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王临乙相爱的事情告诉家人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加上战乱不断,担心女儿会受苦,然而她却说,跟自己的爱人在一起,我什么苦也不怕。父母只得做出让步,前提条件是王临乙必须拿到职业证书,证明自己有条件养活整个家庭。 “学成归国的‘王爸爸’在拿到北平艺专的聘书之后,立刻返回法国迎娶合内姨妈。1937年,新婚二人决定回到中国生活,合内姨妈也从此随夫姓,更名为‘王合内’ 。 ”常沙娜说:“他们刚刚回来,就爆发了‘七七事变’ 。之后,我们一家人与他们夫妇,一同踏上了南逃之路,从湖南辗转到重庆,一路颠沛流离。无论是那时还是长大以后,我和他们两位一直有很多交集,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他们对艺术与爱的执著始终不变。法国有一句谚语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我想通过展览,年轻人能够从他们曲折的人生之路中学到的,就是坚强地面对一切,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身后之物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感动于两位的淡泊名利与苦心耕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筹备这次展览时,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通力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学术准备,并在他们的学生——盛扬、常沙娜、曹春生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类文献、材料梳理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历程。 ”吴为山则表示,他曾为此展专程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库房拜观两位前辈的作品,那石膏模型、泥坯留着他们的指纹,这是心的记痕。这批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得以展览于中国美术馆,还将进行翻铸,为国家永久收藏,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对中国雕塑事业的贡献以及这份大爱之情也将永载史册。  11月30日至12月21日,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中, 500余件作品及各类文献资料以“丰碑”“身影”“造像”三个部分首次全面呈现了夫妇二人毕生的创作精华及艺术人生。王临乙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五卅运动》 ,此番也特别展出了王临乙创作这件作品时的手稿及泥塑草稿。   一次回望与展望   “王临乙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雕塑家及美术教育家,其夫人——中国籍法国人王合内同样身为雕塑家,在艺术生涯中卓有建树。这对伉俪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纯真感情的佳话。 ”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对于中国雕塑界而言,此次展览可谓一次难得的回望与展望。当我们驻足于作品前,对两位老人的崇敬油然而生:在中国悠久的雕刻和彩塑的古风里有着线体互融的灵魂回荡,这是古代匠师智慧与意志的显现;从希腊典雅而高贵的静穆与单纯中,从法国严谨而浪漫的艺术之风中,又可以感悟人本精神的诗性表达。王临乙、王合内的人生与艺术、爱情与创作说明了同质的精神世界会消融异质的文化结构,进而创造美的生命共同体。 ”   “王临乙最常提到的,就是‘大体’二字,即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控。从浮雕《五卅运动》中,就体现了其极强的把控和驾驭能力。 ”雕塑家盛扬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前来参加恩师的展览,他说:“王临乙不仅仅是雕塑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规律,认为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去教学生,他曾说,‘你们不要的学生,我全都要,没有老师不要的学生’ 。 ”   “大体”二字,在王临乙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吴为山看来,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以工人、农民、战士为表现对象的肖像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仍传递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寓深刻、洗练于质朴、诙谐之中。   动物雕塑则是王合内的一大特色。 《母爱》 《睡觉的母与子》 《吃奶的鹿》 《洗脸的小猫》等作品虽然尺寸不大,却让每一位观者感到浓浓的爱意。“在《豹》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极富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 ”吴为山说:“这样的融合并不生硬,而是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达到了平衡。同时, 《杨开慧》 《鲁迅》《张志新》等肖像雕塑神形毕现、情意相济,从中能感受到她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 ”   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爱的夜永无终点,幸福的光阴驱走了长夜,忧伤与泪水全无踪影……”展厅中,萦绕观者耳畔的是法国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低吟浅唱的《玫瑰人生》 ——以“至爱之塑”为主题,关乎雕塑,更关乎爱的一件件作品与展品,在这样的旋律中缓缓铺展。“身影”部分里,展出了上世纪20年代王临乙在徐悲鸿辅导下创作的色彩写生,他也是因为徐悲鸿的大力帮助,才得到了前往法国学习雕塑的机会。1932年,王临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次年,他与法国姑娘合内·尼凯尔结识,并坠入爱河。“时光易逝,但艺术永存,这次展览终于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很多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展览现场,作为夫妇俩的“义女” ,年逾八旬的常沙娜激动地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父亲常书鸿在法国学习绘画,母亲陈芝秀与合内·尼凯尔是雕塑系的同学,两家人的缘分从那时便开始了。1931年,我在里昂出生,名字La Saone (音同中文的沙娜)正是由王临乙等父亲的挚友所起,直到后来,我也一直喊王临乙‘王爸爸’ 。 ”   据常沙娜回忆,合内·尼凯尔出生于巴黎的贵族世家,当她把自己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王临乙相爱的事情告诉家人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加上战乱不断,担心女儿会受苦,然而她却说,跟自己的爱人在一起,我什么苦也不怕。父母只得做出让步,前提条件是王临乙必须拿到职业证书,证明自己有条件养活整个家庭。 “学成归国的‘王爸爸’在拿到北平艺专的聘书之后,立刻返回法国迎娶合内姨妈。1937年,新婚二人决定回到中国生活,合内姨妈也从此随夫姓,更名为‘王合内’ 。 ”常沙娜说:“他们刚刚回来,就爆发了‘七七事变’ 。之后,我们一家人与他们夫妇,一同踏上了南逃之路,从湖南辗转到重庆,一路颠沛流离。无论是那时还是长大以后,我和他们两位一直有很多交集,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他们对艺术与爱的执著始终不变。法国有一句谚语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我想通过展览,年轻人能够从他们曲折的人生之路中学到的,就是坚强地面对一切,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身后之物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感动于两位的淡泊名利与苦心耕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筹备这次展览时,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通力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学术准备,并在他们的学生——盛扬、常沙娜、曹春生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类文献、材料梳理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历程。 ”吴为山则表示,他曾为此展专程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库房拜观两位前辈的作品,那石膏模型、泥坯留着他们的指纹,这是心的记痕。这批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得以展览于中国美术馆,还将进行翻铸,为国家永久收藏,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对中国雕塑事业的贡献以及这份大爱之情也将永载史册。

  11月30日至12月21日,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中, 500余件作品及各类文献资料以“丰碑”“身影”“造像”三个部分首次全面呈现了夫妇二人毕生的创作精华及艺术人生。王临乙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五卅运动》 ,此番也特别展出了王临乙创作这件作品时的手稿及泥塑草稿。

  一次回望与展望

  “王临乙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雕塑家及美术教育家,其夫人——中国籍法国人王合内同样身为雕塑家,在艺术生涯中卓有建树。这对伉俪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纯真感情的佳话。 ”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对于中国雕塑界而言,此次展览可谓一次难得的回望与展望。当我们驻足于作品前,对两位老人的崇敬油然而生:在中国悠久的雕刻和彩塑的古风里有着线体互融的灵魂回荡,这是古代匠师智慧与意志的显现;从希腊典雅而高贵的静穆与单纯中,从法国严谨而浪漫的艺术之风中,又可以感悟人本精神的诗性表达。王临乙、王合内的人生与艺术、爱情与创作说明了同质的精神世界会消融异质的文化结构,进而创造美的生命共同体。 ”

  “王临乙最常提到的,就是‘大体’二字,即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控。从浮雕《五卅运动》中,就体现了其极强的把控和驾驭能力。 ”雕塑家盛扬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前来参加恩师的展览,他说:“王临乙不仅仅是雕塑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规律,认为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去教学生,他曾说,‘你们不要的学生,我全都要,没有老师不要的学生’ 。 ”

  “大体”二字,在王临乙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在吴为山看来,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以工人、农民、战士为表现对象的肖像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仍传递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寓深刻、洗练于质朴、诙谐之中。

  动物雕塑则是王合内的一大特色。 《母爱》 《睡觉的母与子》 《吃奶的鹿》 《洗脸的小猫》等作品虽然尺寸不大,却让每一位观者感到浓浓的爱意。“在《豹》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极富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 ”吴为山说:“这样的融合并不生硬,而是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达到了平衡。同时, 《杨开慧》 《鲁迅》《张志新》等肖像雕塑神形毕现、情意相济,从中能感受到她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 ”

  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爱的夜永无终点,幸福的光阴驱走了长夜,忧伤与泪水全无踪影……”展厅中,萦绕观者耳畔的是法国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低吟浅唱的《玫瑰人生》 ——以“至爱之塑”为主题,关乎雕塑,更关乎爱的一件件作品与展品,在这样的旋律中缓缓铺展。“身影”部分里,展出了上世纪20年代王临乙在徐悲鸿辅导下创作的色彩写生,他也是因为徐悲鸿的大力帮助,才得到了前往法国学习雕塑的机会。1932年,王临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次年,他与法国姑娘合内·尼凯尔结识,并坠入爱河。“时光易逝,但艺术永存,这次展览终于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很多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展览现场,作为夫妇俩的“义女” ,年逾八旬的常沙娜激动地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父亲常书鸿在法国学习绘画,母亲陈芝秀与合内·尼凯尔是雕塑系的同学,两家人的缘分从那时便开始了。1931年,我在里昂出生,名字La Saone (音同中文的沙娜)正是由王临乙等父亲的挚友所起,直到后来,我也一直喊王临乙‘王爸爸’ 。 ”

  据常沙娜回忆,合内·尼凯尔出生于巴黎的贵族世家,当她把自己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王临乙相爱的事情告诉家人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加上战乱不断,担心女儿会受苦,然而她却说,跟自己的爱人在一起,我什么苦也不怕。父母只得做出让步,前提条件是王临乙必须拿到职业证书,证明自己有条件养活整个家庭。 “学成归国的‘王爸爸’在拿到北平艺专的聘书之后,立刻返回法国迎娶合内姨妈。1937年,新婚二人决定回到中国生活,合内姨妈也从此随夫姓,更名为‘王合内’ 。 ”常沙娜说:“他们刚刚回来,就爆发了‘七七事变’ 。之后,我们一家人与他们夫妇,一同踏上了南逃之路,从湖南辗转到重庆,一路颠沛流离。无论是那时还是长大以后,我和他们两位一直有很多交集,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他们对艺术与爱的执著始终不变。法国有一句谚语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我想通过展览,年轻人能够从他们曲折的人生之路中学到的,就是坚强地面对一切,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身后之物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感动于两位的淡泊名利与苦心耕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在筹备这次展览时,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通力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学术准备,并在他们的学生——盛扬、常沙娜、曹春生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类文献、材料梳理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历程。 ”吴为山则表示,他曾为此展专程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库房拜观两位前辈的作品,那石膏模型、泥坯留着他们的指纹,这是心的记痕。这批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得以展览于中国美术馆,还将进行翻铸,为国家永久收藏,王临乙、王合内夫妇对中国雕塑事业的贡献以及这份大爱之情也将永载史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