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詹大”有名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7日13: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冯智军
飞雪(油画) 91×73厘米 1986年 詹建俊飞雪(油画) 91×73厘米 1986年 詹建俊
    风雪行(油画) 180×300厘米 2015年 詹建俊 风雪行(油画) 180×300厘米 2015年 詹建俊

  从《起家》到《狼牙山五壮士》,从《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到《飞雪》,从《高原的歌》到《雪域高原》,从《潮》到《黄河大合唱》,詹建俊先生创作的这些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一幅幅排列下来,浓缩其中的历史味道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詹大”,这是艺术圈人经常用来称呼他的,就连詹建俊的老师艾中信,也曾指着挂在自家案头的詹建俊作品《高原的歌》对钟涵说:“詹大有名堂呀!” 

  这个自学生时代就延续而来的称号,因其近1.9米的身高,也源于其儒雅之外的豪爽。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这种爱戴和尊敬,“不仅是因为他艺术本领的高超,还因为他的人格力量。”

  近年来,80多岁的“詹大”手抖得越发严重,但他毫不在意,“现在年纪大了,不像年轻人画得快,所以有时间就画。尽管手不给力了,但这只是外在的、次要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要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创作的冲动。”他将画画当作一种锻炼,“我从来没有考虑年龄问题,就这么活、就这么画。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

  从《起家》启程

  詹建俊1931年生于辽宁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平。因父亲喜爱书画,他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年少时就到“雪芦画社”学习传统国画。1948年,17岁的詹建俊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在这里,他开始广泛接受西方艺术的训练,并从此与中央美术学院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从绘画系受教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诸先生,到留校读彩墨系研究生,跟随蒋兆和学习水墨人物写生,随叶浅予去敦煌临摹古代壁画,再到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后留校任教,退休后又被返聘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至今。

  不论是当初作为学生,还是后来做了教授,采风写生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之路,并见证了其艺术风格的演变。詹建俊回忆起早年采风的往事说,那时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研究生活,向人民学习,跟人民群众交朋友。到农村,他就住在农民家里一块干活;到工厂,就和工人们一起抬钢锭一起劳动;到部队,就按照部队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做好服务和宣传工作。

  以北大荒垦荒青年为主题的《起家》,是詹建俊26岁时的成名作。为此他去北大荒和垦荒队员住在一起,亲身体验了垦荒生活的艰辛,收集绘画素材,回来后就创作完成了激情飞扬的《起家》。对这幅作品,中央美院教授钟涵曾回忆说:“它是如此畅快、如此有力地反映开国时期的豪情壮怀,当时就使我们这些初学者大受鼓舞,同学们曾经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纪念日抬着复制的大幅作品在欢腾的天安门前游行”。这种采风创作的方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看来,是“在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受具体事物限制地发挥视觉想象力,是詹建俊绘画创作的基本路径”。

  在多年的采风中,詹建俊走遍了新疆、内蒙古、四川阿坝、云南等地。对于当前所提倡的写生,詹建俊认为,“写生既有磨炼技法、提高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更有认识生活、研究生活、表现生活的作用。画写生如果仅仅停留在画而没有深入体验生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感受,要了解和熟悉各种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所以,詹建俊建议不能为写生而写生,深入生活不仅仅是画写生,而是在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中国式的抒情写意油画

  在中国的油画界,詹建俊的作品面貌因极具个人风格,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称之为“中国式的抒情写意油画”。詹建俊在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如收入美术院校素描教材的《男人体》,就是其早在1953年的习作。而自幼开始的国画学习,又让他打通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两大艺术体系,也造就了他写意式的艺术风格,使他“试图将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写实糅合在一起,用色也较强烈,借以抒写感情和感觉”。水天中评价说,“詹建俊的生活、艺术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紧密相扣,他的艺术道路,反映着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家曲折前进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业绩。如果没有詹建俊在创作和教学中倡导的那种寓于抒情性的精神力度,人们看到的中国油画也许将是另一种景象。”

  虽然詹建俊的创作生涯至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但他的追求始终如一。“我的艺术观没变,艺术语言的偏爱没变,对生活的着眼点没变,对诗性和意境的追求没变,都是抒情写意,表达对精神、境界、情感的追求。”这种追求,源自他年轻时就喜爱的音乐和诗歌,他在其中找到了不同艺术语言的共同情感表达。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甚至评价说:“他是一位画家,却像一位诗人。他在平面上创造美的视觉形象,有如谱写旋律动人的乐章。”音乐不仅是詹建俊的钟爱,更带给他许多的创作灵感。他在作品里常常运用色彩和笔触表现音乐般的节奏韵律。特别是近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画面里那奔涌的黄河更是将音乐形象凝固,这件三联画随着乐曲的行进,将黄河气势和民族精神与大气磅礴的作品融为一体。

  “在詹建俊的作品前面,我们难以冷漠相对,而立即会被其磅礴的气势和雄健的力量所感染,然后在驻足观赏中慢慢咀嚼其中的滋味。”邵大箴评价道。在詹建俊看来,“艺术家缺了艺术个性,艺术就一般化了。但艺术个性不等于完全的自我表现。真正的艺术家的个性,是在人民的共性之中。艺术的追求,其实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表达,也是人生理想的追求。艺术表现不是为个性而个性。” 

  永不止步的“詹大”

  前几年春节,詹建俊的博士生白展望去看望老师时,提醒他平时多注意休息。结果师母指着客厅上的一幅作品对他说,“休息?晚上也不出画室,让他看电视和家人坐会儿,他倒好,将这幅正在画的画儿挂在电视机旁,一个人坐在离电视机很远的门口。问他看什么,他说看画,有时会突然拿出调色板在这个灯光下进行涂抹改动……”这幅作品就是现在还挂在客厅里的《飞流的瀑布》。

  詹建俊擅画人物和风景,也偏爱画马。回顾其多年来的作品,他总在不断地探索。因而,常可看到同一个题材与构图,却有从色调到笔触都不同的语言探索。这与当下许多模式化符号化的艺术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创作上,詹建俊自称“总感觉自己要努力表达的内在东西,最后的结果总会与自己的想象有些不一样。”所以,他把每一张画都作为新的目标去画,而且要有新的感受和想法后才画。“每画一幅都是新的探索和尝试,但并不是变得面貌全非。还是自己熟悉和了解的题材,只是每张画的精神、境界,包括语言的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都应该有新的进展。每次画完,我总觉得有遗憾,感觉自己要表达的没有跟上。下张画就想着怎么弥补,使自己不断处于艺术理想的追求中。”

  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追求中,詹建俊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高点,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艺术世界。也正因此,他才在艺术中忘却了自己的年龄,永葆青春的活力。“艺术追求和年龄没关系。想要追求的艺术目标,总在吸引你不停地去努力、去实现。”

  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80多岁高龄的詹建俊还有不少社会工作要做。从上世纪80年代被推荐为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到上世纪90年代任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任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等,这30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也没有离开过油画。“油画,原来是个人的专业爱好,现在变成社会责任了。大家信任你,你就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个事。” 只是他也因此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画画,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所以只要有点时间,詹建俊总会到画室里画画。采访结束已是下午5点,在这个飘雪的北京冬日,天色早已暗了下来,詹先生还要再去画室:“我吃饭比较晚,还能画两个小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