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淳化阁帖与宋代碑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1日12: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恒
大观帖大观帖
宝晋斋法帖 宝晋斋法帖
西楼帖西楼帖
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从内府所藏古人书迹中挑选、编排,镌刻在统一形制的横条木板上,共收入103人的420帖,分为十卷:第一卷标题“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至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王献之书”。刻成后拓印若干份分赐给近臣,开始在社会上流传。

  古人刻碑,都是为了记述事件、颂扬功德,保存文字内容是首要目的,而宋太宗命王著汇集摹刻古人书迹,目的则是专门用来欣赏、学习书法,所以称为“法帖”。这部帖流传之初,被称为《法帖》或《官法帖》,后来各种同类刻帖逐渐增多,需要区分,便根据此帖刻于淳化年间,刻成后帖板存放在秘阁,称之为《淳化阁帖》或《阁帖》。在中国书法史上,这是首次大规模、有系统地将历代名家书法汇集成法帖,后来的众多官私刻帖都依照这一体例,所以《淳化阁帖》又被称为“法帖之祖”。

  由于《淳化阁帖》是草创之作,再加上选编者王著的学识、眼界不高,所以在底本的来源、编排的妥当、摹刻的准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舛误,流传不久就受到米芾、黄伯思等书家学者的诟病。尽管如此,就开创汇刻法帖风气、推动后来大量丛帖产生来说,《淳化阁帖》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功绩。

  此帖刻成不久,原板在火灾中烧毁,原板拓本流传也不多,传至今日,仅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第四、六、七、八这4卷被认为是北宋原板拓本,其他种种,都是后来翻刻。

  《淳化阁帖》拓本通过赐给大臣流入社会后,各种重刻、倣刻便开始不断出现,这些继起之作基本分为官刻、私刻两大类。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命蔡京等人利用内府所藏古人墨迹重新钩摹并镌刻在石板上,相当于重刻《淳化阁帖》。因为重刻在大观年间,故后人称之为《大观帖》,又因帖板刻成后存放在太清楼下,也称为《太清楼帖》。《大观帖》在内容和编排次序上基本沿袭了《淳化阁帖》,但纠正了《淳化阁帖》的错误之处,而且摹刻的精细准确程度明显高于《淳化阁帖》,因而获得众多好评,在后世享有很高声誉。《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灭亡,帖石被金人掠走,不知所终。到今天,存世拓本已不足10卷,且多为残本。

  南宋绍兴年间,高宗赵构曾命人用木板重刻《淳化阁帖》置于国子监,称为“国子监本”,另外在泉州也有重刻,称为“泉州本”。目前这两种刻本都有少量残本收藏于各博物馆。

  除了上述几种官刻法帖外,还有一些官僚士大夫私家翻刻的淳化阁帖或在原阁帖基础上增加扩充而仿刻的法帖。前者以刻于长沙的《潭帖》最为著名,在此基础上又有几种翻刻,可惜到今天都已毁灭无存;后者以刻于山西的《绛帖》、刻于河南汝州的《汝帖》、刻于湖南常德的《鼎帖》比较著名,这几种帖都在《阁帖》基础上增加了一批唐宋书家的作品,卷数均超过10卷,至今仍有拓本留存。

  到了南宋,士大夫刻帖之风更盛,而且出现了一批主要汇集宋朝本朝书家作品的丛帖,至今还有拓本流传的有《郁孤台帖》《姑孰帖》《凤墅帖》,专收苏东坡书迹的《西楼帖》,专收米芾书迹的《绍兴来帖》《英光堂帖》《宝晋斋法帖》以及专收颜真卿书迹的《忠义堂帖》等。这些刻帖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名家书法,为后世提供了欣赏、学习前人书法的范本,同时也成收藏家追逐珍藏的重要品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