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这是怎样的凝重——观中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品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6日11:44 来源:人民日报 徐红梅 吴艳丽
和平少女(雕塑) 潘 鹤 程允贤 王克庆 郭其祥和平少女(雕塑) 潘 鹤 程允贤 王克庆 郭其祥
东战场的烈焰 (中国画) 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 (中国画) 高剑父
胜利(油画) 莫伊谢延科胜利(油画) 莫伊谢延科
送别(油画) 梅利尼科夫送别(油画) 梅利尼科夫

  9月3日,北京以中国力量致敬和平,世界为之动容。人们不曾忘记,70年前法西斯被迫放下了罪恶的屠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升起了胜利的旗帜,当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和平,万众欢腾之后面对成为废墟的家园,悲喜交集处有着怎样的凝重!

  如何审视历史、共建和平?世界各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纪念的心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美术创作,作为民族情感的载体,串联起历史的记忆, 美术展览成为中国表达纪念的重要形式之一——8月23日至9月18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美协主办的“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各个时期的300余件抗战题材美术代表作,囊括中国画、油

  画、版画、雕塑、漫画、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呈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中国美术馆等携手俄罗斯国立博物馆与展览中心,于8月25日至9月 17日在该馆举办了“胜利: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汇聚了俄罗斯12家文博机构珍藏的76件 (组)相关题材的油画和雕塑。两个展览交相辉映,凸显历史的纵深感、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宣扬着和平之于世界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维护世界 和平的决心与信心。

  生与死的对话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是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美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反抗、胜利、缅怀,构成了两个展览共同的主线。沿着历史的发展,美术家或

  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表现对象,或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表现特定的精神,以彰显出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价值与意义:不只是为历史立传,还要于历史

  的开掘中呈现更深层次的思考——战争与和平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永恒的主题,是因为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太多的摧毁与重建。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有着崇高的使 命,却同样充满血泪与辛酸。维护和平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只有不忘饱含血泪的历史才能为整个人类赢得未来。

  战争与人,是生与死的对话。这对话是《她把逃走的儿子送回营房》的决绝,亦是《游击队员的母亲》面对法西斯时的无畏;是《战时的孩子 们,1941年》收到父亲阵亡通知书的悲苦,亦是《归来》的战士一个人面对故土时的孤独;是《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无辜牧童倒在血泊中的惨痛,亦是《八女

  投江》宁死不屈的壮烈、《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受尽折磨也不肯吐露半点秘密的坚强……无论是中国表现抗战的美术作品,还是俄国表现卫国战争的美术作品,都 不仅以个体生命的脆弱反衬了战争的残暴,更以在侵略者恶魔面前无比弱小的个体生命所爆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刻画了超越生死的大义。

  生命的无畏,源于国破家亡的仇恨。《东战场的烈焰》中家园被焚毁,那些《战斗中的难民》《在家乡的废墟上》战斗的士兵,均在失去了家园或亲人的

  悲痛中奋起。这是对战争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在中俄美术家的笔下,战争与人的关系提升为战争与家国的关系,并得到更深刻的表现。个体的生死考验转向了群体

  性的爱国主义情感,艺术家或以强有力的象征手法表达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号召,如中国的版画《怒吼吧,中国》和俄罗斯的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或以写意手法

  展现必胜的信念、用写实手法表现战士不畏生死奔赴前线的勇猛,如中国画《太行铁壁》和俄罗斯油画《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等。英雄的 人物与不可屈服的民族气节,奏响了反击法西斯的最强音。

  不屈,终于为世界赢来了胜利的曙光。这胜利包含着中俄两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也包含着两国人民联合抗击法西

  斯的努力。胜利的果实需要守护,苦难与辉煌值得今人铭记。中俄两国几代美术家通过画笔对此表达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例如,中国油画《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

  日九时·南京》,再现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瞬间;在俄罗斯油画《胜利》中,得知获胜消息相依而泣的士兵落下了辛酸的泪水;中国雕塑《和平少女》则将和 平的象征镌刻成了精神的丰碑……坚韧的民族精神铺就了烽火中丹青画卷的底色,那是属于国家与人民的视觉史诗。

  血与火的淬炼

  艺术创作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映,还蕴含着文化的特质与内涵。中国抗日战争题材和俄罗斯卫国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人类面对战争时的

  共同感受:恐惧、无助、愤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更展现出了不同民族艺术在国难面前自觉转向的文化担当,此艺术发展趋势在两个展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

  20世纪初,世界格局处于动荡时期,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却日益频繁,古今中西的文化艺术论争激荡,新思潮的更迭迅速而频繁。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中国文化正处于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变革之中。西风东渐,与传统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涌入,中国

  美术展开了有关其社会和文化功能的追问。当抗战救亡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第一要务,美术工作者深入前线和后方,以美术救国的理想为抗战呐喊,中国美术也在烽 火中得到了淬炼。炮火声中,美术携手大众,表现现实最为便捷有力的木刻、漫画发展成为抗战美术主流,中国人物画以写实的语言开启了新篇,西画发挥写实优

  长,深入中国现实,一扫之前学界“徒劳袭西画之皮毛”之担忧……抗战美术既开展了有力的抗战宣传,也推动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抗战期间有关中国美术大 众化、民族化的讨论和实践受到广泛重视,并影响着中国美术后来的发展。

  卫国战争爆发之前,俄罗斯美术的发展也处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具有反传统倾向的现代派艺术潮流激荡,曾因反映生活、干预时代而获得赞誉的巡

  回画派,以及学院派美术都成为了需要攻破的堡垒,艺术家为了将艺术从“功利主义”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向西欧现代派取经,一方面扎根于俄罗斯传统的民间艺术

  和宗教艺术,在抽象、构成等领域进行新探索,甚至走到了世界艺术的前沿。战争的爆发,让艺术家必须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去真实描绘现实。在战争面前,俄罗斯油画所擅长的对于错综复杂的情感与矛盾的深刻揭示得到发挥,对于民族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中国与俄罗斯在美术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20世纪以来,中国对于俄罗斯美术较具规模的引进,可以追溯到1930年鲁迅引进出版的苏联木刻画集 《新俄画选》,以及1936年“苏联版画展览”在上海的展出。抗战期间,中苏之间的美术交流活跃,并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日益频繁,以木刻、漫

  画为主的抗战美术作品不断到莫斯科展出,“推动了两国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斗争中从精神到行动上的结合”,进而“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上以艺术的形式并肩作

  战,共促盟友间的紧密协作”。新中国成立后,苏联艺术被广泛介绍到中国,中国从1953年到1961年先后派往苏联学习美术的7批留学生,以及1955年 到1957年在中央美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等,进一步增强了中俄美术之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今天,通览中俄美术家创作的反法西斯题材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感受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呼唤,在艺术主题的充分表达中感受中

  国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俄罗斯文化的深沉坚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可以在历史的温度中感受中俄人民间的情感共鸣、艺术互动。这是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 族共同的记忆,也是此次两个展览同期展出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