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重点推荐 >> 正文

科幻接龙:新媒体与文学的一次精彩相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4日08: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春节前后,由微信平台“不存在日报”推出的12位作家科幻小说接龙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刘慈欣、宝树、陈楸帆、飞氘、江波、郝景芳、凌晨、七格、王立铭、万象峰年、杨平、张冉12位科幻作家,围绕相同的主题,各自在48小时之内完成创作,最终形成一个大的科幻故事接龙,为读者们奉献了一场阅读的饕餮盛宴。

  主办方所设定的主题是:2050年,人类和外星文明发生接触,双方同时表示和平友好的外交意愿。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文明,外星使团派出12名观察员对地球的几大重要节日进行考察。地球人的节日是怎样的?作为地球人置身其中未必能完全了解。作为外星人也会有他们的误读,但毕竟是从一个外部的视角去观察解读我们身处的文明,这其中发生了不少有趣且有意义的碰撞,而这碰撞也给读者带来了启迪。

  2月4日到2月17日,除了每周一推送新闻之外,“不存在日报”每天按时推出一部小说:万象峰年的《蓝星节考》由外星观察员一囔的故事开始;王立铭《蓝星情人节》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考察了情人节与玫瑰的起源;张冉的《天蝎行动》以摇滚、嬉皮的手法勾勒了为什么“天蝎座宝宝”比较多的原因;江波的《最后的春节》遥想多年后“除了购物节,所有的节日都会没落,或者变成购物节”;飞氘的《寻年》中,刚在火星落脚的人类,天涯共此时般地寻了一次“年”;凌晨的《等待外星人》为迎接外星人的到来而设置了“外星人节”;杨平的《感恩之日》中,外星观察员们在即将离开蓝星时发生了意外死亡事件;宝树的《如当节日的时候……》中,现代科技可以实现节日梦想,最后被随机选中实现的却是“万圣节”;刘慈欣的《不能共存的节日》用嘲讽和悲悯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郝景芳的《宇宙剧场》在刘慈欣前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反转,人类终于开始了反击;陈楸帆的《复活节》中,死去的外星观察员复活,两个星球的“合作”前景变得更为复杂;最后,在七格的大结局《套宇宙中的猴子》中,宇宙翻套成功,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

  在“不存在日报”主编、此次活动的策划人糖匪看来,未来中国也许会出现多个团体性的、自发的、更类型化的相关活动。于是,他们决定率先办一个“不存在式”的“科幻接龙”并希望以此打破壁垒,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幻生态圈,让所有的科幻作家都参与进来。在考虑邀请参加人选时,主办方以多样性为基本原则。这12位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他们以自己擅长的节奏展开了精彩的叙述。在糖匪看来,这些作家具备好奇心、洞察力和想象力。作家艺术家应该比别人更早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的特质,并预见到一些变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这方面,科幻作家应该走到更前面。而这次科幻接龙的主题就是要求他们以外星观察员的身份去观察节日,反观人类文明。据糖匪介绍,后续还会推出相关的花絮、评论等,明年也会继续发起类似的接龙活动。

  继《三体》之后,刘慈欣蛰伏多时,对于许多科幻读者而言,刘慈欣的这次加盟可谓不小的亮点,而新作《不能共存的节日》也着实令他们激动不已。这篇小说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依然延续了作者风格鲜明的硬科幻路线,小说中的“丁一”让大家想起《三体》等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丁仪”。刘慈欣告诉记者,小说接龙的写作方式并不是首创,此前在科幻界也有过类似的尝试,但这次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让更多读者可以第一时间参与其中。他说,此次活动从根本上说是科幻圈内的自娱自乐,虽然影响力比不上正式出版物,但是对于科幻文学写作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同时提到,这次活动虽名为“接龙”,但实际上有一些作品自成一体,情节上与前后作品没有太大联系,严格说不算“接龙”,真正的“接龙”限制比较多,写作难度更大,希望下次类似活动能够真正让小说“接”起来。

  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没能参加此次活动的科幻作家吴岩、韩松等,同样对这次活动抱有强烈的兴趣。吴岩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小说月报》曾推出过同题创作的活动,“科幻接龙”复活了这一传统,以新的写作形式、新的传播方式为载体,在作家和读者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刘慈欣、宝树的小说最让韩松感到惊喜,他认为,刘慈欣的作品选取外星人的角度看人类,写了1961年、2050年两个节日的对比,站在本体论的角度归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很有意思;宝树的小说也颇具新意,很有反讽的感觉。他说,这一组科幻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创新性,体现了科幻的科学性,在人文、社会、哲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但又非常好读,特别容易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