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幻 火了借机科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3日16:14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
《三体》持续升温,科普和科幻可以找到互相取暖的出路。

  《三体》持续升温,科普和科幻可以找到互相取暖的出路。

  因为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幻起不到科普的作用。

  上周日,《北京晚报书香周刊》在布客帮聚会的老地方雨枫书馆,邀请李淼和刘慈欣聊聊从《〈三体〉中的物理学》看科普和科幻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体》三部曲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吸引和造就了无数科幻迷,也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其第一部的英文版获得世界级科幻大奖—美国“星云奖”提名。

  《三体》的红火也带动了其各种衍生文化。同名电影将被拍摄成六部曲,已于今年三月在小兴安岭开机,张静初饰演温柔而执拗的天体物理学家叶文洁;《三体》网剧、手游、页游、动画、话剧、周边等一系列产品已进入开发阶段,并搭建了网络粉丝平台“三体社区”。

  影视游戏一路向好,传统产业也没闲着,上海外滩开了家“三体”主题餐厅,包房主题“红岸基地”,菜品有“低温蛋”、“三体沙拉”……味道如何两说,总之,一切围绕《三体》进行。

  《三体》似乎烧热了周边的一切,终于,科幻这把火烧回到图书市场,照亮了相伴多年的科普。由科学家李淼撰写的科普书《〈三体〉中的物理学》, 从《三体》切入,展现了宇宙的生死、世界的实在性和不确定性,乃至人的自由意志;同时系统分析了智子、水滴、二向箔、思想钢印等《三体》中诸多超级神器在 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以往没有解读科幻小说的科普作品的空白,也将中国科普作品自身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幻肩负不了科普的功能

  蔡岫

  科幻文学无力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象和变形。

  一直以来,科幻与科普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总是让人混淆。但其实科幻(科学幻想)与科普(科学普及)之间除了顶着科学的帽子,没有其他任何共同之处,我们之所以迷惑,是因为不知道科幻小说里“科学”是不是真的。

  科学幻想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则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当然不是真的,但是,在若干年后,那些幻想有可能成为现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机。手机发明者马丁·库帕说,他发明手机的灵 感就来自于电视剧《星际迷航》(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影视系列之一,1966年至今,共有5部电视剧、1部动画片、12部电影)。“当我看到剧中的考克船长在使用一部无线电话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发明的东西。”不仅手机,我们人手一个的平板电脑,则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2001太空漫游》里就有了雏形;而已深入我们支付习惯的信用卡及代替现金支付的观念,则是在1887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乌托邦式小说《回顾》中首先出现。当我们今天再回 头去看那些科幻小说,并非仔细研究这些作品年代及背景的读者,自然会认为小说里那些预言就是科学。

  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可以相互转换,就更让人分不清,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阿西莫夫开创了 科幻小说的新纪元,《机器人》、《基地》等系列是代表作,《基地》三部曲还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科幻影片的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星球大战》。

  但他同时还是个著作数量惊人的科普作家,在他72年的生命中,留下了470本书和数以千计的文章与评论,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球科学 以及历史、文学、科幻小说、科学探案等,其题材之广堪称空前。在他的书中,科学不再深奥和难以理解。

  李淼作为科普作家,在写《〈三体〉中的物理学》期间,也写了不少短篇科幻小说,多了科幻作家的身份,甚至为此耽误了《〈三体〉中的物理学》的写作。

  需要明确的是,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类型,并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诸如科幻中的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 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创作者可以不懂科学,他们的创作原动力是想象。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文学无力承担科学传播的重任,因为科幻中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 学,而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种映象和变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