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当科学遇上科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1日08:34 来源:法治周末

  “如果你因为《三体》而读这本书,你会从中找到由《三体》引发的所有重大问题的权威答案。”物理学家李淼这样介绍自己的新作《〈三体〉中的物理学》。

  6月28日,李淼携作品《〈三体〉中的物理学》做客北京雨枫书店。共同出席的还有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三体》系列的责任编辑姚海军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的作者刘慈欣。三人像是约定好的一样,都穿着蓝色系衬衫。

  玩转”三体

  李淼不否认被《三体》的魅力打动,但并未笔下留情。他说:“《三体》中的科学破绽占50%甚至更多,这就是我们和西方科幻作品之间的差距。”

  他说与《三体》的相遇,“绝对是偶然的机会”。

  那是在2008年的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校园内一家如今已不复存在的书店新进了一批书,来不及上架,暂且堆在地板上。李淼恰好走进来,看见其中一叠《三体》。

  李淼听说过刘慈欣的《球形闪电》。很自然,他抄起一本读了下去。开始读《三体》的时候,李淼并没有特别喜欢。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慢慢改变了看法。

  “其实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随着整个系列的陆续出版,李淼注意到,刘慈欣在这部恢弘的巨著中用到了物理学、社会学以及计算科学,其中物理学的设定最多。他在写作中展露出对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关心与熟谙。  阅读过程中,李淼便有意无意地记下了《三体》中存在的物理学的硬伤和破绽。当他看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克罗斯专门为科幻电视系列片《星际迷航》写了一本书《星球旅行的奥秘》,脑中根据《三体》写一本《三体中的物理学》的念头迅速清晰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还没有哪本科幻书像《三体》这样畅销,既然《三体》系列集中了那么多物理学知识,又确实拥有了那么多读者,这都成为我以《三体》为依托写一本物理学科普书的理由。”

  李淼曾在微博上表示,《三体》中的一些物理设定有硬伤,很快引发“三体迷”的议论。而后,他用2012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了12万余字的《〈三体〉中的物理学》。

  图书封面设计的是银河系在李淼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世界属于三体,李淼可以将其“玩转”。

  此书照顾到了普通的读者群,以科普知识开篇,简要介绍了时间空间的概念、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广义相对论的入门知识,从量子论与相对论开始,然后谈到《三体》三部曲中涉及的很多现代物理学以及还在发展中的物理学。

  书籍的后半部分更像是一场物理学知识盛宴,比一般科普读物中浅尝辄止的讨论更加深入,甚至会不时抛出一些科研界的前沿结论。一些更加技术性的话题在后半部分体现,比如智子涉及的量子通信、时空维度的改变等。

  李淼说,《三体》中涉及大量的现代物理学知识,例如,黑域在广义相对论中可能实现吗?假如真的存在高维,例如第四维,三维生物到底能不能进入?《〈三体〉中的物理学》试图以现代物理学的标准,分析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刘慈欣现场这样评价《〈三体〉中的物理学》,大家不应该把《〈三体〉中的物理学》看作是基于《三体》的一个科学说明,它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三体》作为引导层引导出来的一个对真正科学理论的严肃、同时又很生动的介绍。

  科学与科幻的结合

  科幻题材的写作起源并不是太早,真正有人写科幻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西方科幻发达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跟欧美科学发展正好契合。中国的科幻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只有寥寥几个作家,比如叶永烈等。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一批作家,比如王靖康、刘慈欣等。

  刘慈欣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最早一拨写科幻的作家之一,1999年至2006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但是真正广为人知是在2006年,他开始陆续出版《三体》三部曲。

  自从科幻诞生以来,“科幻”与“科学”两者就是惺惺相惜、唇齿相依的一对兄弟。出版方介绍,李淼的这部著作是迄今第一部以单本科幻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著作,显示出物理学界对科幻文学关注度的提升。

  从创作之初到出版发行,《〈三体〉中的物理学》都受到了“三体迷”的高度关注。李淼说,通过解读《三体》这本充满想象和哲学思考的作品,他看到“科幻文学重点不在文学,而在探索的可能性”。

  刘慈欣曾说过,当初得知李淼要写这本书时,非常忐忑不安,因为科幻不等同于科学,它本身充满着漏洞。但在活动中刘慈欣说:“没什么忐忑的,你要是来科幻中找科学,你就是来错地方了。”

  他说,科幻小说不是写给科学家看的,科幻小说可以从科学中开发文学的故事资源,但无法普及科学,如何把科学的神秘感展现给普通大众是科幻文学和科学传播共同面临的挑战。

  李淼和刘慈欣代表“科学”与“科幻”的“碰撞”,这种碰撞产生了火花。其中有李淼认为《三体》在物理学中不科学的地方,而刘慈欣也有不服气:其一是智子到底能否包住水;其二是通讯,如果有这个,三体就可以直接来地球了,换言之就没有这个故事。

  近几年,科幻小说在国内读者中急剧升温,刘慈欣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中国科幻现在并不是黄金时期,尽管从作家群体和读者范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科幻文学无论是作品、受众的数量还是作家的水平都还不够,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毫无疑问,“科幻文学是一个风向标。”刘慈欣认为,“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未来不仅仅限于物质上,更多地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那么他才能从那种快速变动、变幻莫测的工业化进程中超越出来。这标志着中国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刘慈欣说,科幻和科学是一对“好基友”,它们的感情和它们的融合已经发展了一两个世纪了,当然现在在西方它们好像有闹别扭的趋势,就是科学和科幻有所分离,但是“至少我作为一个中国的科幻作家还是希望这对基友的‘基情’继续下去”。

  (部分内容参考《文汇报》等资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