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路在脚下 梦入云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9日13:46 来源:屈 塬

  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因为专业的原因,一直在和阎老打交道。从晚会到会演,从研讨到评奖,从军队任务到地方活动,很多时候 都在一起。有时一起完成任务,有时我负责组织保障,这使得我有机会不仅从正面、也从侧面近距离接触阎老。和阎老相处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长达8个月时间。 那项活动最初是秘密进行的,后来公开了。他的艺术生涯中的这段经历,可能尚不为人所知,我觉得有必要先在这里介绍一下。

  那是2005年6月,总政领导决定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创作策划核心组”,参与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竞标。这个创作组由阎肃、张继刚、 张千一等7名艺术家组成,阎老是艺术顾问。大半年时间里,这个创作组先是在空军指挥学院、接着转场到闵庄路空军后勤部的一家接待站,为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 行性,后期又搬到了左家庄的总装工程设计研究院。在此期间,更多的时候是阎老我们三五个人一起工作。创作组集中住宿,夜以继日,节假日无休,我担任这项活 动的文学统筹,得以和阎老这位我素来敬重的前辈长时间朝夕相处,为形成竞标方案的文本一起苦思冥想,殚精竭虑。这是一项没有名利、只有奉献的任务,阎老几 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活动,谢绝了各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邀请,为方案的形成付出了大量辛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意。大半年时间里,阎老自始至终参加了活动的 全程,包括创作人员基本不了解的工程技术项目论证,他也从不缺席,陪着大家。创作组最终拿出了一份有分量、有价值的方案,受到奥组委领导的高度赞誉,这一 结果与阎老的带动和感召不无关系。国内外13个团队参加奥运会方案的投标,解放军团队是最后5个竞标团队之一,一些重要的创意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得 到了呈现。这项重要的活动,阎老在其中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功不可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凝聚着他的心血,闪烁着他的智慧。

  从年龄上讲,阎老与我父亲同龄,是我的前辈。从专业上讲,阎老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的师长。按说无论岁数还是成就,我们之间都有很大的距 离,然而20多年的相处,我们成了忘年交。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经常使人忘记他是个耄耋老者。近 些天里,我经常会想起与阎老相处的时光,想起阎老带给我的感动与教益。我想用几个字来表述阎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信、惜、勤、敏。

  一是信。信,是信念,是诚信,也是持之以恒。阎老的信,体现在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和对规则的操守。20多年间,与阎老一起活动难以计 数,在我的记忆里,阎老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每次活动,他都会提前到场,从不误时误事。199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评委们在全军各大单 位往来奔波近一个月。最初的时候,个别年轻的评委松散惯了,觉得迟到三五分钟也没什么,以阎老最为年长的老评委们总是提前登车,耐心等候。身教重于言传, 几天过去后,习惯迟到的评委不好意思了,自觉加快节奏,活动秩序很快好转。

  无论组织交给的什么任务,难题、急活和不好把握的题材,很多时候由阎老亲自操刀,他从来没有二话,不推阻、不敷衍,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年轻人汗颜。军队文艺工作者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担当、有作为,与以阎老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老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一般来说这个位置只是个名分,可对于阎老全然不是这样。“定海神针”是 重大活动中创作人员对阎老的评价,这貌似有些戏谑成分的定位,表达了大家对阎老由衷的信赖与敬重。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的诸多重点环节,每次他 都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作出精到的判断。一次次面对新的任务,永不轻慢,永不倦怠,态度之认真恭谨,都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二是惜。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感、吃火烧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 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里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童年开始就在颠沛流离中成 长的这位老人,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所得到的一切。艺术上从来严要求,生活上一直不讲究,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 品牌,没有见他穿过、用过一件名牌。脱下戎装,一身布衣,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的老大爷。

  在我的印象里,他的时间除了学习、思考和创作外,都交给了各项任务和各类社会文化项目,交给了大量的公益活动。长期以来,阎老的弦绷得太紧了, 除了偶尔游泳以外似乎再无其他个人爱好。10年前的一天,天津电视台采访他,我正好在旁边,听到了他和记者的对话。记者兴致勃勃地问:听说您会玩电子游 戏,请问您平时玩的都有什么游戏呀?阎老回答:只玩空当接龙。记者马上说,哦……我们换个话题吧。我在一边偷着乐:对于阎老来说,有意义的事情多了去了, 他哪里舍得把时间花在游戏上。

  三是博。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他兴趣广泛,涉猎庞杂,博闻强记,有着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思维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睿智,从无老年人木 讷迟钝的时候。他乐天达观,心态年轻,观念新颖,随时掌握着庞大的信息量。我听到过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足球大声叫好,见到过他为了看完一折戏耽误了吃饭。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因为他不断地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参加奥运竞标活动时,每天 早上阎老都会给大家讲一会儿新闻。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他都及时了解,纳入自己的信息库。参与奥运竞标的时候,阎老每天都拿着电话,请年轻人帮 他给别人回信息。那段时间,大家有时候会交流手机上传播的段子。那些结构精巧、语言机智的段子,经常逗得阎老开怀大笑:好包袱呀!好小品素材呀!看来得学 会发短信啊!没过多久,收到阎老发来的信息:“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结尾是三个感叹号。学识无极限,术业有专攻。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 在阎老那里,化作丰厚的创作营养,提炼出宝贵的精神产品。他的作品有兵味,接地气,回旋着市声,生动鲜活,历久弥新,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

  四是敏。因为敏锐而灵动。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最让我惊诧又给我启示的是《雾里看花》。写这首作品的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一个 老人,以现代感极强的手法,用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的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告诫人们学会用慧眼去甄别扑朔迷 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的形形色色。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达到了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境界,她拓展了阎肃歌词创作艺术的营盘,也丰富了 当代流行音乐的样式和色彩。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阎老是语言艺术的高手。在所有的评审讨论活动中,他的意见总是让人清醒,又给人以激励;指出存在的不足,又让人明白如何去弥补。2009年,参 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剧组安排我创作一首表现抗震精神的歌曲,我写了《呼唤》。阎老是晚会的艺术顾问,某一天他来了电 话,原话是这样的:我想了一下,还是给你打个电话。其实这个电话也可以不打,因为没有什么问题,稿子已经通过了。只是呢,副歌里的一句话,我觉得“绕”了 一些。你能接受呢,就改一下;你要是坚持呢,也没一毛钱关系。我的副歌原来是这样写的:“我在呼唤你,一声低,一声高。你要等着我,每一分,每一秒。哪怕 你靠近生的彼岸,也要让你回到爱的怀抱。”阎老认为,歌曲是时间艺术,观众随着音乐走,不可能停下来去琢磨歌词,“靠近生的彼岸”虽然比较艺术,但是比较 费解。他建议改成“远离生的希望”,哪怕你远离生的希望,也要让你回到爱的怀抱,这样虽然直白了些,但是直接传递作品的情绪,观众一下子就能听懂。我接受 了阎老的意见,后来这首歌曲由毛阿敏演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与阎老一个专业,但在20多年的交往中,多的是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神聊,专门讨论作品 的时候很少。古人尊“一字师”,我的歌词阎老改动的虽然只有一句,但却使我领悟到了很多。他的语言的风格,他的沟通的方式,他对晚生后辈的期许和厚望,我 将一直铭记于心。

  阎肃不是天才,他用信念和激情演绎了一台大戏,这台大戏的大幕还没拉上;他用勤奋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壮歌,这首壮歌的副歌还没唱完。我们都期待着再次听到他那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祝老人家早日康复!希望这不是奇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