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我与阎肃是合作了近30年的“忘年交”,我爱称他“阎老”。阎老豁达爽朗,刚毅赤诚,是铁骨铮铮的军营男子汉;他心性淡泊,思想精深,是超凡脱 俗的哲理导师;他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是激情浩荡的大文人。时年84岁的阎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风花雪月”之说幽默诚恳,令人感怀:“铁血秋风” “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何等肝胆,何等气魄,何等情怀,何等诗意。
阎老与国家京剧院情深缘深。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借调进国家京剧院,在剧院工作近6年,他为中国京剧,为国家京剧院创作了好几部脍炙人口的京剧 作品:他曾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成京剧,由杜近芳、冯志孝主演;他与吕瑞明合作编剧新编历史剧《红灯照》,由杨秋玲、刘长瑜等主演; 他将歌剧《江姐》改编成京剧,由程派优秀演员张火丁主演。
阎老刚来剧院首先是参加《红色娘子军》剧组的创作。他与全剧组的同志同吃、同住在魏公村军艺大院,大院工字楼的一边住着李少春、李金泉、张春 华、张君秋等京剧艺术家,另一边住着阎老等人,平时他与大家早、中、晚三班,整天“泡”在一起,研究剧本,打磨剧目。阎宇跟我说,他曾去军艺大院给阎老送 东西,还在那儿吃了个饭,因为除了周末,阎老平时都因为创作工作不能回家。
《红色娘子军》琼花的扮演者杜近芳说阎老他“不睡觉”,晚上创作,白天困了就去运动,她说阎老“游泳、跳水好着呢”!他总是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 旺盛的创作力。创作时不爱说话,闷头干活,创作过程中他会随时向导演、唱腔设计组、身段武打设计组的同志及演员征询意见,非常尊重他们的想法,综合整理之 后随改随出,如同“飞笔”。我想这就是阎老之所以创作成功率高的秘诀之一。洪常青的扮演者冯志孝说起与阎老一起创作的日子就很激动,说阎老出活就是京剧行 话所说的“嘎嘣利落脆”,手底下“溜极了”,唱词又快又好,演员唱着又透亮又解气。《红灯记》“王连举”的扮演者孙洪勋至今记得阎老创作《红色娘子军》时 的投入样儿:“他两腿跪在沙发上,脑袋磕在沙发背上,一个人默默思索,反复斟酌唱词”。
1976年,阎老回到空政,但他与京剧院感情深厚,他的心从未远离,依然关注京剧艺术。1977年,我院邀请阎老与吕瑞明联袂执笔编剧《红灯 照》。这部作品首演即引起轰动。200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国家京剧院第三次请阎老挂帅,由他亲自执笔将歌剧《江姐》改编为同名京剧。依 然是动人心弦的“红梅赞”,依然是感人至深的“春蚕谣”,韵辙、平仄、句式却又都是地地道道的京剧样式,阎老的大手笔让作曲万瑞兴舒服了,演员舒服了,也 让观众舒服了。这部剧作是以程派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的成功之作,剧中“红梅赞”“春蚕到死”“绣红旗”等唱段在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中成为经典保留节 目。
2014年,我邀请阎老将他的歌剧《党的女儿》移植改编为京剧,为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做准备,阎老欣然答应。现该剧被立为 我院2016年重点新创剧目。今年的7月23日,我带着剧院年轻的编剧池浚、吕慧军、张正贵在梅兰芳大剧院拜访了阎老,阎老表示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亲自动 手体力上不支,但愿意担当艺术顾问,支持剧院,支持年轻人创作;阎老还就《党的女儿》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方法、改编成京剧的建议及剧本结构等等各 方面给予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对我院的演员如数家珍,对很多青年演员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其后不久,我与阎老沟通,他从艺术角度出发对主演、主创人选给出了 中肯意见。阎老的侃侃而谈与娓娓道来如在眼前,会面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与阎老交往了近30年,持续合作了很多次,现场通宵鏖战常有,夜语私话常有,敦敦教导常有。我是何其有幸,如此这般地接近了那颗令人悸动的赤子之心,感受到了铮铮铁骨下的那份诗意与柔情。
读书万卷,行路万里,80余年风雨人生路,60余载“风、花、雪、月”情,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一名老兵的阎老,用至情至性,用至真至淳,用赤子情怀,拥抱了艺术舞台,铸就了一部又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向时代楷模阎肃敬礼!向阎肃的伟大作品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