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百团大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永恒经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日军战略腹地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有 战略性的进攻战役,是震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百团大战历经三个阶段、三千多个大小战场、数千次作战,点多面广,规模宏大,既体现 了中国敌后战场的特点,也展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奇观。这种特点给电影的创作提出严峻的挑战:既要真实表现这段历史的恢弘,又不能按每次作战记流水账, 更不能虚构历史。现在看,影片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难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功。
一、把艺术创作与历史事实有机结合,展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强大力量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战斗打响后的五个多月里,八路军共作战1824次,以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0926人,其中47人投 诚;另摧毁敌人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车站37个、桥梁213座,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 心。
为表现这段历史的恢弘震撼,影片通过一系列百团大战中的经典历史故事,来表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强大力量。影片中数十个精彩的历史事 件,都经过精心挑选,创作组对每个事件都进行了反复考证,影片中选用的几十个数据,都进行了精确考证。这样,准确数据、史实加上精彩的艺术创作,构成了这 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具有很强的史实说服力。
比如,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为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主要围绕正太路展开,任务是把日军在华北的7条主干铁路中心位置上的铁路“柱子”、公路“链 子”、据点“锁子”统统端掉。正太路全长249公里。日军在此部署了3个混成旅团,构筑了50多个坚固据点,铁路两侧20-30里范围内到处都是日军的外 围据点。其中阳泉县城西南的狮脑山地处正太路的咽喉,1940年8月20日夜,百团大战首先从这里打响!129师385旅在陈锡联旅长的指挥下,冒着大 雨,率先进攻狮脑山。晋察冀军区所属15个团的兵力,同时扑向正太路(东段)沿线各个站点。一时间,四处枪响,到处被炸,公路挖断,铁轨被毁,电话线又被 切断,日军被打蒙了。如何表现这一壮观场面?该片运用的画面是:日军指挥部通讯无法畅通、又急于了解前线情况的慌乱情节,华北日军司令多田骏被迫下令侦 察,才发现整个正太铁路沿线全是中国军民,这种处理起到了点面结合的较好效果。
百团大战中,贺龙率领的第120师作战任务是破袭平遥以北同蒲线及汾离公路。他们采取夜间进攻、天亮前撤退的夜战实施破袭,瘫痪了同蒲路北段和 太原——汾阳——离石间的公路。八路军将士们还一举拿下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的娘子关。这些方面,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破 袭战,实质上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的,他们用近乎原始的手段,对付日军的机械化作战,由于敌后战场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以 参考的影视资料。创作团队通过召开专家座谈讨论、实地采访、研究历史资料,依据经典照片,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如成百上千群众一起掀翻铁轨破坏交通的场面, 艺术再现了那些感人场面,既让观众身临其境,又强化了历史感染力。
二、尊重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规律,对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事实重点展开,对一些具体情节取舍有度
影片表现第二阶段拔据点作战,选取了最为激烈的东团堡战斗原型。东团堡是日军供应线上的重要据点,也是其在涞源、宣化公路上封锁我敌后根据地的 一大支撑点,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一个士官教导大队170多人驻守,他们全是从其下属部队中选来受训的士官,不仅武器精良,而且是一群充满武士道精神的 法西斯狂热分子。担负攻坚任务的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3团是一支敢打敢冲的红军劲旅,称为老三团。经过三昼夜的浴血奋战,该团全歼驻守的日军百余人。八路军 也有200多名勇士以身殉国。激战到最后残余的27个日本兵,走投无路,不得不在驻地点火自焚。目前保留在河北涞源县文管所的当年日军驻涞源警备司令小柴 俊男大佐所立的石碑上,记载了涞(源)灵(丘)战役中三甲战斗日军惨败的情形。上面刻着小柴俊男写的一首诗,名字叫《长恨歌》,小柴俊男写了这样四句话, “惨复天地炮声振 团堡一战太凄惨 此处谁守井田队,彼处谁攻老三团”。他将这份痛苦永远留在石碑上。考虑到此阶段拔据点作战,还有很多战例,并各具特点,不便一一表现,影片把这些情节与故 事创作改编浓缩为拔除“西营坞”据点的战斗,其中既有东团堡战斗的影子,又有其他战例的情况,这是重要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种有益探索。
影片在表现反击日军报复的第三阶段作战时,选取了关家垴之战。此战是百团大战中的重要一战,也是这场八路军主力主动出击之战的缩影。当时,日军 冈崎大队500余人窜进太行山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一带,逼近八路军总部,彭德怀下令消灭它。日军退缩到关家垴高地,高地三面断崖,易守难攻。作战非常惨 烈,500多日军伤亡大半、仓皇而逃,而八路军也付出重大牺牲。在关家垴战斗中,剧本原来有一些台词很提气,但反复研究感到不符合人民军队的传统作风,也 不是指挥员性格特点和勇猛顽强作风的本质反映,最后还是“忍痛割爱”,这样既不违背历史事实,也照顾了观众的接受能力。
三、把事件置于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之中,从宏观角度表现百团大战的价值
百团大战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它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共同抗战的战略格局下组织实施的,如何处理两个战场的关系,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样是百团大战影片所需要反映的问题。
从整个抗战的战略全局看,从1937年到1941年,在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作战的同时,中国抗日正面战场连续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长 沙、桂南、冬季攻势、枣宜等重大会战。其中,国民党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力战殉国,宜昌失守,重庆震动。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敌后战 场已经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侵华日军也开始以主力对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实施的,目的是打破日军所谓的“囚笼政策”,坚定中国 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影片运用了枣宜会战及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的一些情节,表明正面战场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的决心与斗志,这强化了影片的思想性。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百团大战作为这个战略格局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仅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也必须反映出这一 时期的国际形势特点,增添国际色彩。影片通过交代历史背景或人物对话,体现了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为凸显百团大战在敌后战 场的历史价值,该片通过毛泽东等党和八路军领导人关于百团大战的战略决策部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最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胜利,不惜流血 牺牲,决定发动百团大战的伟大战略决策,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流言不攻自破。
总之,影片清晰地告诉人们:为什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中国抗战形成正 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依存的战略格局,为什么敌后战场会成为抗战主战场,为什么百团大战打出了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坚定意志,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 是抗战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