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军事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年份,小说、电影、话剧等各种文艺作品应运而生,竞相惊艳亮相。而近日我看到的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大型交响场景演唱会《血肉筑长城》,可谓是别出心裁的一场演出。
观看的过程仿若陷入了一场时间漩涡,重新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见证了国家从屈辱中吸取教训、到誓死拼搏反抗,再到取得 战斗胜利、讴歌革命成果的全过程,也由此体味到如今的我们能够长久仰和平之光的照拂,坦荡且坚实地站立在自己的国土之上,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用血肉换来的。 长城因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因浸染了仁义之师的鲜血而坚不可摧。
演出采用的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器乐、声乐与情景展示合为一体,演员造型突破了传统的仅限于演唱的固有模式,不仅服饰符合曲目中的角色设定, 且演员本身也是场景表演者,真正把歌声融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去讲述、去诉说、去呐喊,再配以现场的演唱,使得整场演出达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血肉筑长城》共分为四个表演场景,每一个环节有其独特的主题,演绎着不同的风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类似剧情转换的设置既是导演、指挥家和歌唱家们倾注心力的尝试,更是一种艺术创新。
悲壮。定名为“不屈山河”的主题乐章在《松花江上》和《长城谣》中拉开序幕,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情怀在演出初始就得到了体现。“我的家在东 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富矿一般的土地上硕 果累累,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一派平和欢乐的景象。而“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人民被迫脱离家乡,抛弃宝藏。大难平地起,远离故土意味着与血缘骨 肉的分离,意味着与精神寄托圣地的割裂。这一乐章唱出了故土被他族入侵血染的疼痛、惊惶、屈辱,也唱出了人心不灭、立誓抗争的坚决。《毕业歌》是青年学生 发出的投笔报国的号召,《救亡进行曲》则把抗战的力度提高到吹响全民抗战的集结号中。
集结。战火燎原,在数亿人的泱泱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先锋会自发集结起来,保卫家园。这就是第二乐章“抗日先锋”的主战队员。《保卫黄河》发出了 古老民族的咆哮,《大刀进行曲》唱出了英雄的胆魄,《游击队歌》展现了一支朴素而顽强的队伍,《地道战》《地雷战》表现了利用群众智慧打的漂亮仗。在毛泽 东主席的带领下,人民战争就汇聚成无敌的力量。这一乐章在统摄的主题下表现出一种立体纵深感,演员排列队形表现出多重维度,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错落有致,相 得益彰。真实的人体造型代替雕塑,作出厮杀与拼搏的姿态,灯光也从舞台延伸到观众席位,让在场的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战场的严酷与激荡的豪情轮番冲击着观 众的心。而在一组壮怀激烈的歌曲当中,一曲无伴奏的《嫂子》似乎一下子将仇恨叫停,转而以女性的温情脉脉的视角去看待战争,“黑黑的嫂子”让战争的情感柔 软了,却也因加入了家庭的情感因素而把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打击拉伸得更加惊心动魄,更加绵长。
情怀。纺车、麦堆、锄头,这是在第三乐章“圣地之光”中反复出现的道具,代表了某种恬淡的意象。如果不是军装和刺刀的出现,这一章的歌曲仿若让 人重回战前的平静当中。然而,战争的节奏不总是慷慨激昂,也不总是令人难以喘息。战争之中也有平静和美好的片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两首 民歌极具民族特色,既谱出了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重大史实和意义,也唱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顽经济封锁的喜悦。“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 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哟”,军民融合之情感由此体现。恐惧被平息,生存之外还有了生活的影子,有了生活的味道与情趣。一曲《延安颂》再次 静中思动,群众的心已被拨动,被征服,当抗争真正变成一股全民力量,那么胜利的步伐必将势不可挡。“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使命。职责与使命是第四乐章“铁血担当”的关键词。一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游击到壮大,从弯腰弓背到挺直脊梁。只要有了精神,什么人 类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从《八路军军歌》到《新四军军歌》,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第四乐章恰是反映出了这种精神。反观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确实可以 看到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但相应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比如民族精神的软化缺失和道德 底线的反复突破,因此当下的中国社会恰恰需要重拾信仰,重新凝聚一种精神。这个乐章的意义不仅在回顾,更在于传承。
四个乐章,从战争开始,到集结,到形成全民一心的队伍,再到使命担当,整个演出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从不同阶段和不同角度解读战争,挖 掘历史,凝聚着一股摄人的力量。这些流传了多年的旋律在今天仍旧能够唤醒人心中的强烈情感,重塑信仰,正是因为它传递了激发人向上的品质,而这也正是文艺 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血肉筑长城》恰恰给坚守意识形态主旋律阵地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佳样板。纪念是为了前行,音乐会以怀念为名,重塑信仰,传递信 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