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寂寞诗坛的守望者——关于《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容本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0日11: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容本镇

  留意当下中国诗坛的人,一定会留意到一位名叫罗雨的年轻女诗人。近年来,罗雨的诗作频频地出现在《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名刊上,许多作品被选入各种诗歌选本。这位年轻女诗人以独特的姿态在诗坛上展示着自己的身影。她对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同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她和她的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所遭遇的挫败感、虚无感和幻灭感,在她清峻、细腻、诗意充盈、意蕴丰厚的文字中真切而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她的这种充满了焦虑和痛苦的精神漫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心灵的纠结和撕扯的疼痛。2013年,罗雨的诗集《空心人》入选西川主编的“中国80后诗系”,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毫无疑问,罗雨已在文坛上确立了诗人的身份和形象。

  罗雨除了作为一名诗人被文学界所知晓外,她还有一个同样值得人们重视的身份——青年批评家。只不过当她以批评家和学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她更多的是使用自己本来的名字罗小凤。

  罗小凤是一名年轻的“80后”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她是一个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而又勤奋努力的青年学者。近年来,她发表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就有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转载。她至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已逾百篇,堪称“80后”学人和批评家中的佼佼者。现在,罗小凤的新著《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又即将面世。

  当下并非一个适合诗歌发展和做诗歌研究的年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便从“文学中之文学”的至尊地位滑落到最边缘的位置,相应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也备受冷遇,逐渐成为少数人默默守护和耕耘的“自留地”。在守望这块已不被人们所待见的冷清阵地的人群中,就有甘于寂寞的罗小凤。近几年来,这位诗人兼诗歌批评家一直沉着、理性而又热情地关注着、观察着广西诗坛的发展变化,追踪着诗人们的足迹和身影,并把研究成果汇集成了《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作为新世纪以来第一本专论广西诗歌创作的著作,小凤在书中对广西诗人的整体创作风貌以及个体诗人的诗歌作品、创作方法、创作经验与特色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梳理、归纳与总结,是对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发展状貌所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探察、解读与研究。小凤是一个来自文化积淀深厚的湖湘大地的“他者”,又曾在多所大学接受过教育,有着坚实的学养基础和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她携带着自己的外乡人眼光打量广西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发展生态,视角独特,观察敏锐,笔力犀利,对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创作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检验与剖析。

  寂寞诗坛的守望者不知何时起,中国的文学批评似乎形成了一种“高大上”的风气,许多人眼光总喜欢盯着宏阔的学术问题,喜欢那种漫步云端式的空泛研究,而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却不愿或不屑于去解读和研究,结果是批评离地气越来越远、离创作实践越来越远。小凤是清醒的,她没有被裹挟进这样的风气之中。她的诗歌批评与研究既有较宏阔的学术视野,又能细致入微地深入文本进行细部研究。如《新世纪以来广西的新诗发展倾向与困境探察》《“广西形象”的多重镜像——论新世纪初诗歌中的“广西形象”》《“他塑”与“自塑”的互文性建构——新世纪初诗歌中“广西形象”的建构方式》等论文,从总体上分析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的困境与解决路径,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中的“广西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面貌以及广西诗歌中“广西形象”的建构策略,显示了她宏观把握诗歌发展态势的学术能力与洞察力。与此同时,她又对刘春、盘妙彬、刘频、非亚、谭延桐、黄芳、石才夫、许雪萍、汤松波、庞白、陈琦、琬琦、荣斌、田湘、甘谷列、费城、钟世华、水古、陈纸等数十位诗人进行了评论与研究,既采纳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这些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亦从总体上对这些诗人的创作轨迹、特点进行了宏观把握与判断,呈现了她将文本解读与总体论述相结合,将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独特的诗歌批评路径。

  搬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堆砌半生不熟的西方学术名词,也是当下文学批评的一种“时髦风气”。尤其是“学院派”批评,大多被理论所捆绑,堆积概念,贩卖理论,自我拆解,自我缠绕,把本该生动活泼的文学批评变成了僵硬乏味的学术化论文。小凤作为一名经过专业学术训练、从事专业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博士、教授,显然也属于“学院派”批评阵营,但她并未沾染这种批评风气,她的诗歌批评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提升相糅合,形成了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批评风格。她的这种批评风格,或许得益于她的诗歌创作实践,得益于她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一名批评者。我一直认为,拥有创作经历尤其是创作经验丰富的批评家,对作家的创作思路、创作特点、表现手法等,体察得更加细致入微,更加贴近实际。被人称为“左手诗歌,右手评论”的小凤正是这样的批评家。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使得小凤的诗歌批评避免了批评的艰涩化、程式化和隔靴搔痒的弊端。她总是先以诗意的、感性的细读方式进入诗歌文本深处,然后自然而然地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如在解读琬琦的诗时她写道:“琬琦的诗没有惊涛骇浪,没有曲折险奇,亦没有让人惊艳之处,而是如‘远处的波浪’,带给人一种沉静、一种念想、一种思考。这股‘远处的波浪’,既是琬琦的诗歌状态,亦是她自身的生命状态,是她用诗歌的话语方式对独特的生命状态的呈现与体悟。”这是一段充满了诗意的、感性的语言,但作为批评者,并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把话锋一转,旋即进入到理性判断,将琬琦诗中呈现出的生命状态提升到“诗与世俗生活的和解”的高度,让人在感性的审美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被引渡到她的理性论述中,跟随其诗意与理性交织的批评文字感受诗歌之美和诗歌内在的含量。

  小凤的诗歌评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对于那种把批评当成商业化、庸俗化炒作策略的市场流俗一直保持着警惕,与热闹、喧嚣的诗歌现场也保持着一定距离。她安静地“宅”在书斋里,安静地读书、观察和思考。但她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她对广西的诗歌创作状况洞若观火。在《新世纪以来广西诗歌发展倾向与困境探察》一文中,她犀利地击中了广西诗歌发展的要害与痛处,被许多刊物、媒体从原文中节选出来进行转载、引用,显示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诗歌问题的把握能力。在这篇文章中,她不是避重就轻地蜻蜓点水,也不是隔靴搔痒地泛泛而谈,而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广西诗歌发展“热闹”“繁荣”的背后其实潜藏着诗歌氛围内热外冷、诗人多杰出者少、探索者多坚持一个主核者少、评论多批评少、诗歌内容轻浅重量不够、诗歌观念与诗歌写作倾向旧缺少创新等复杂的内在矛盾与困境。这种直指要害、一针见血的批评,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醒!

  善于探究与发现,是小凤诗歌批评的又一特色。小凤的诗歌批评很用心很投入,力避人云亦云、复制粘贴的取巧之风。她总是深入到作品中去,对诗人诗作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和分析,因此往往能够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诗歌亮点,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她对盘妙彬诗歌的解读,不仅“挖掘”出了盘妙彬诗歌的丰富内涵,更是对盘妙彬进行了新的“塑造”。在当代诗歌版图上,盘妙彬是一个独特的诗歌存在,又是广西诗坛的一个“怪才”。他的诗歌意境深邃,语言晦涩难懂,评论者或是望而却步,或是只作印象式、感受式评点,小凤却在《心在云端,诗在至境》的两万余字长文中,对盘妙彬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阐释,从而把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全新的“盘妙彬”重新塑造和呈现出来。小凤在对诗歌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时,从不愿用一些理论框架去套在一些诗人或诗歌文本上,而总是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将文本置入历史坐标系中,在纵的历史比较与横的共时对照中对诗歌文本进行挖掘和审视,从而得出富有历史感和个人发现的结论。

  从事文学批评与研究是寂寞的,从事诗歌批评与研究尤其寂寞。小凤能够在寂寞的诗坛上默默地坚守与深耕,这一份坚持与执着实属难得;她在诗歌批评与研究中展现出来的才气与实力,又让我们多了一份欣喜,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一位年轻批评家正在成长与崛起!当然,小凤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她能够保持沉静的心态与稳健的步伐,不急不躁,继续在学术积累与创新上下功夫,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做到厚积薄发,保持充足的后劲。

  2014年11月9日于相思湖畔

  (容本镇,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