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我的批评观(罗小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0日11: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罗小凤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及至当下,文学批评生态不容乐观,批评家们或被经济利益与人情绑架,大多书写“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或加入传媒的合谋之中,成为“捧角”的经纪人、吹鼓手或各类造势运动的骨干力量,或沦为网络“酷评家”、“骂杀家”、“捧杀家”,甚至有些批评家自己也被“明星化”,频繁“出场”于各种文学活动,获取高额“出场费”,使批评陷入失效、沦落甚至“死亡”、“终结”的质疑声之中,危机四伏,困境重重。

  “批评家何为?”这或许是当下文学批评生态中每一个批评家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

  20世纪心理学美学代表人物布洛曾喻举过海上遇雾的著名例子,即海上行船时遇见了大雾,当大家都烦闷、焦虑、紧张、恐惧时,而“你”却摆脱上述情境发现海雾的奇异的美。布洛举例所要说明的是审美过程中保持“心理距离”的重要性,他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注重“距离”的介入、“距离极限”的保持、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等原则,在他看来,距离太近容易使审美主体产生功利欲望,破坏审美的非功利性质,从而使审美变质;而距离太远则主客体之间因缺乏理解与情感的契合,无法达到审美共鸣,从而难以建立起审美关系。文学批评亦是一种审美活动,“心理距离”的保持对于文学批评独立性、客观性的建构非常重要。其实,中国的王国维早就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布洛的“审美距离说”异言同义。这一原则对文学批评同样适用,只不过一直以来被身陷人情、红包与名利中的批评家们长期遗忘了。在当下的批评困境中,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现场应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远”,也不能“距离太近”,既要“入乎其内”,深潜地“介入”文学现场,有利于更好地体验作者、作品的脉动,沾染文学现场的“地气”,又要“出乎其外”,与文学现场保持一定距离,冷静、客观地审视文学现场内外、分析作者作品,只有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或许文学批评才能突破危机和困境,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效用。

  李健吾曾指出:“一个批评家,要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确实,批评家在文学批评场域中,需要不断和自己作战,战胜那些名利的诱惑对自己内心的扰乱,战胜人情与红包对批评标准的束缚,战胜各种理论话语对批评家自我的捆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清醒地与文学现场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己的批评立场、批评标准、批评原则和审美志趣,从而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客观性,发出真正属于批评家自己的声音。

  简介:

  罗小凤,笔名罗雨,1980年出生,湖南武冈人,文学博士,广西师院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协副主席。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余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数百篇(首)作品发表于《诗刊》《诗选刊》等报刊,并入选各种权威选本。出版专著《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空心人》,专著《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晚唐诗热现象研究——以“再发现”派为例》即将出版,分别获“广西重点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和中国文联出版资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