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作品评论 >> 正文

征战“埃博拉”的中国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9日14:03 来源:李炳银

  每一个经历过2003年,中国“非典”病毒肆虐和抵抗防治的人,都会对那些危机、灾难和拼搏的悲壮情景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2014年比 “SARS”(非典)更剧烈的被称为“非洲死神”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国肆虐,并一度成蔓延之势的时候,中国政府即刻在给予 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及时地派出“中国援非医疗检测队”奔赴灾难中心现场,投身抗击战斗。这部由作家曹岩、马泰泉、花晓、刘标玖和庄颖娜分别采访,各自书 写,最后集成的报告文学,就是真实追踪中国医疗队在西非,特别是在塞拉利昂临危不惧,艰难征战,科学应对,忘我救护,圆满收官,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情 怀,体现出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发扬了人类在战胜生物灾难时的科学智慧和大义品格的真实文学记录。这是来自抗击埃博拉战场的抵近书写,这是对很多灾难 现场内情的真实观察与报告,更是对很多伟大高尚的精神情感和英雄人物行为事迹的感动与记忆,内容十分的独特,十分的传奇,也十分的具有史性价值。

  曹岩的《极度威胁》着重描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二医院援塞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克服艰难,迅速建立“留观中心”,实施现场防救的危难情形;马泰泉的 《中国时刻:埃博拉,我们来啦!》着重记述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的首批援非“检测队和医疗队”开展救援的复杂艰危情景;花晓着重对第六批救援队的活 动;刘标玖和庄颖娜分别对不同队员进行单个的追踪报告。这些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侧面,不同的人物情节故事,不同的抵抗战斗场合采集来的文字,传递的 都是与埃博拉鏖战的话题内容,就像一部悲壮的主题交响,在不断交叉的各种音符,或急促、或深沉、或悲伤、或欣悦的呈现过程中表达,使人惊心动魄,使人对医 疗队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敬佩。这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的再次重装亮相,是人在“极度威胁”面前的勇敢抗争和奉献。

  为了援非战胜埃博拉,作为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候选人的王新华,在母亲严重心脏病住院时不能够护理母亲;护士长蔡宇铰发留言;郝 春秋副主任在母亲弥留之际却出发了,结果永远也不会再“见面”;主任医师荣义辉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后勤组组长田成刚忍着孩子刚刚夭折的悲痛出发等等。 这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牺牲精神的情形,很好地表现着医疗队员们无私坚定的承担任务的决心,使人感动和钦佩。

  当然,更加震撼人心的抗击斗争,还是在埃博拉肆虐的前沿现场的奋战情形。在物质技术条件都非常落后的环境建设医疗设施,在酷热的环境穿着密不透 风的防护服工作,在同很多完全缺乏医疗知识和防护自觉的当地人合作,在随时都可能被感染和死亡的严峻考验时刻,在非常复杂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中国人的壮举 担当等等,这都是在用生命的拼搏走近并实现目标的行为,每一个细节和作为,都包含着非同凡响的丰富内容。像秦玉玲为防止病毒扩散,不顾违规风险清理疑似病 人呕吐血污的情形;像秦恩强因穿防护服工作时间过长发生严重虚脱的情形;刘丽英给刚失去妈妈的病患儿童雅尤玛母亲般关怀的情景;柏长青在抢救战友刘文森的 过程中的坚定、果敢和智慧表现等等。正是有中国医疗队从李进、钱军、孙宇等这些领导到像郭桐生、柏长青等专家及崔家振等这样的炊事员等全体队员的同心协 力,科学勇敢,最后不仅出色圆满完成任务,使很多人得到科学的防控救治,脱离死亡,而且创造了“科学脱退防护服”的独特经验,特别是创造了自己“零感染” 的奇迹。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独特情景,让人真实具体地通过这些医疗队员的表现,感受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风和能力,很好地在国际性的 灾难援救中彰显了中国和中国军队的精神作风和品格。

  在书写这些曾经引起世人极大关注的灾难抗击行动时,曹岩、马泰泉等作家,几乎都采取了直抵现场的记述手法,将笔墨用在了对一个个人、一桩桩事、 一次次防治医疗活动的具体描述上面,没有虚浮的人为渲染,很少主观的任意生发,结果使伟大的精神情感和动人的作风行为在许多的细小地方迅速的生长,并很快 具有了内容蕴含和形象感染的力量。在这里,作者们相信,事实本身包含的作用和力量,足以带给人有力的震撼和冲击。在如今这个真实很可能会淹没虚构的时代环 境下,真实是人们的渴望和目标。

  《极度威胁》题材独特,内容庄严,语言质朴,行文质感流畅。报告文学的特性和价值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在现实和历史上都会留下重要痕迹的一次文学书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