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喜剧影视创作“疯狂生长”,别忘记文化担当

——中国影视创作的喜剧生态考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5日10: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朱善智

  当喜剧成为流行文化或者流行艺术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纯粹成为消费时代消费娱乐的筹码,便会彻底地与深度无关了。当下的中国影视喜剧创作或者作品,具有典型的消费主义和流行艺术倾向。

  电影票房的强调和制播分离制度的扩展与改革,使得影视产业越来越进入文化资本与制播平台相结合的共谋意识中,喜剧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很长一段时间充斥于各类创作中,中国的影视观众也不用担心喜剧热会很快离我们而去,但我们要担心的是欣赏喜剧的心态一旦养成,尤其是年轻的网生代观众,回过头来欣赏非喜剧的优秀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不理智、不平衡的偏颇行为。

  电影《奔跑吧,兄弟》剧照  电影《奔跑吧,兄弟》剧照

  影视创作中,喜剧一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悲剧共同组成了现当代文艺创作中最重要的“两极” 。近两年,就中国电影而言,喜剧电影或者带有喜剧风格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就电视而言,喜剧风格凸显或者喜剧类节目大量涌现,这是一个需要慎思的文化与创作风格现象,而喜剧创作的生态问题则更需要着重考量。

  考量一

  喜剧生态轨迹

  《港囧》 《夏洛特烦恼》 《煎饼侠》 《美人鱼》等喜剧风格电影的井喷和电视领域的《笑傲江湖》《喜乐街》 《生活大爆笑》 《家庭幽默大赛》等喜剧风格栏目的涌现,共同促进了中国近年的影视喜剧生态的浓厚化和推广化。进一步梳理这种喜剧的路线或者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人在囧途》 《泰囧》 《天下第二》 《不是闹着玩的》 《非诚勿扰》等各具特色的不同类型的电影喜剧作品,《星光大道》 《小刚刚刚好》 《快乐大本营》 《非诚勿扰》 《乡约》等不同内容和栏目形态的电视节目以及以《乡村爱情故事》为代表的电视剧作品,它们充当了排头兵或者先头炮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电影的喜剧轨迹进入新时期以来是从贺岁片的概念起步的,后来扩展成了今天的贺岁档和大量打着贺岁档的名义而出品的喜剧风格电影作品。后来的暑期档和国庆档偏向用喜剧作品突破票房障碍,于是中国电影的大半个放映期俨然变成了喜剧风格电影、喜剧片的阵地。中国电视的喜剧生态轨迹应该是从相声这一文艺形态开启的,后来随着春晚喜剧小品的崛起,先后构筑了电视喜剧生态的“两条红线” 。当娱乐风尚伴着选秀、达人秀等节目的鹊起,喜剧成为娱乐的“重要代名词” 。而最开始的喜剧类电视栏目中,通过有喜感的主持人发起或者主导的“脱口秀”是主流,其融合了相声和电视栏目的特点,成为喜剧类节目发展的重要过渡形态,以《实话实说》等为代表,后来渐渐地被喜剧风格凸显的谈话类节目所取代了,比如那威主持的《男人世界》、李咏的《咏乐汇》等等。

  考量二

  喜剧生态背景

  从影视产品或者影视工业甚至传播相关的文化的角度,喜剧绝对是一个讨好的内容。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电影中一直专门将喜剧电影(包括轻喜剧)作为创作中重要的一类,喜剧类电影也不用担心票房的问题,从早期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到《一夜风流》再到后来的《小鬼当家》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等等,不仅票房高,大都还成为经典。英国的憨豆先生因其喜剧作品为英国的电影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一条叫旺达的鱼》等带有强烈喜剧风格的电影,是英国电影史上票房和口碑都相当高的作品,且成为与英国文化探讨有很大关联的成功作品。东方国家中,日本一度是最不擅长拍摄喜剧的国家之一,于是导演山田洋次一辈子致力于拍摄喜剧作品,因为他认为那是压抑的日本最需要的作品类型和文化书写。为此,他拍摄了史上最长的带有喜剧风格的系列电影“男人辛苦”系列,前后共计48部之多,远超排名第二的“007”系列电影。另外,日本的《谈谈情,跳跳舞》的成功与英国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有着天然相似的异曲同工之妙。

  娱乐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几大类型之一,从欧美到日韩,娱乐与搞笑、喜剧一直是分不开的,喜剧很多时候就是娱乐的代名词,是收视率的重要保证。选秀类、谈话类节目在全世界也加快了与喜剧风格的融合,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电视节目从《快乐大本营》 《天天向上》到《中国达人秀》 《出彩中国人》 ,甚至是《百家讲坛》 《开讲了》 ,都弥漫着越来越浓厚的喜剧氛围。从主持人到评委,再到选手和嘉宾,喜剧到底的路线越走越宽,很多时候让人不得不感叹:喜剧是电影的春天,也是电视的春天!

  如果说走进电影院看一场喜剧电影放松一下是绝对的无可厚非,但看的电影多半是喜剧电影,估计就有了“娱乐至死”的嫌疑。 《等着我》的悲剧内容让无数观众留下了泪水,电影《一九四二》等票房惨淡,但其承载的民族历史的沉重感绝不是市场与票房能够准确描述的。中国需要喜剧,更需要喜剧以外的真正令中国观众心灵震撼或者得到精神启迪的优秀影视作品。

电影《美人鱼》剧照电影《美人鱼》剧照

  考量三

  喜剧生态正负效应

  当喜剧成为流行文化或者流行艺术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纯粹成为消费时代消费娱乐的筹码,便会彻底地与深度无关了。当下的中国影视喜剧创作或者作品,具有典型的消费主义和流行艺术倾向。 《心花路放》 《道士下山》等影片中所折射出的喜剧点很显然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真正需要的笑点,尤其当个别笑点绑架了对影视作品应有的价值观的考量,电影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上升到一种临界点,这是需要总结的地方。 《煎饼侠》与《恶棍天使》等作品,将喜剧点随意穿插于剧情的各个方面,已经背离了现实和严谨的基本诉求,成为所谓后现代的“娱乐星点” 。 《爸爸去哪儿》 《奔跑吧,兄弟》 《咱们穿越吧》中的喜剧点同样过多设置了消费明星而不顾价值观念的情况。

  小成本喜剧电影《天下第二》整体是很成功的, 《咱们穿越吧》很多地方也是正能量的,原因在于对历史的“搞笑”拿捏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尺度,反观某些文化类节目却用“作秀”的风格,用明星打造过度的“游戏”和“伪表演” ,所以表面有些喜剧、欢笑,背后实在让人不可理解。

  电影票房的强调和制播分离制度的扩展与改革,使得影视产业越来越进入文化资本与制播平台相结合的共谋意识中,喜剧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很长一段时间充斥于各类创作中,中国的影视观众也不用担心喜剧热会很快离我们而去,但我们要担心的是欣赏喜剧的心态一旦养成,尤其是年轻的网生代观众,回过头来欣赏非喜剧的优秀作品时可能会产生不理智、不平衡的偏颇行为。前些天,央视的《焦点访谈》栏目谈到电视公益节目,只谈到《等着我》和《奔跑吧,兄弟》 。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真正有影响的公益节目数量不够,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对《奔跑吧,兄弟》这类节目的观众的重视。 《等着我》的收视率主要还是靠非年轻观众实现的,他们对喜剧以外的东西的坚守和认可是远超年轻观众的。当下的电影创作大有模仿当年美国新好莱坞的情况,更多迎合年轻观众的需求,于是喜剧风格或者喜剧电影的流行也就自然越来越多了。当下的电视媒体节目生产方大量用喜剧来搏击“不娱乐就会死”的潮流,助长了喜剧类节目的“疯狂生长” ,优秀的喜剧电视剧作品却是很少。

  考量四

  喜剧生态方向

  古语说人会乐极生悲,这句话道出了悲喜相互辩证的文化逻辑思维,喜剧作品的悲喜剧特点依然是喜剧创作必须考虑的内容。喜剧在影视作品中不能一直是进行式,必须有中断式和戛然而止的情况,影视剧中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往往就是主人公乐极生悲的情节。 《港囧》受到很多人批评的一个原因就是把喜剧过多架构在了“回忆”这一带有悲剧情结的元素之上,没能实现真正的悲喜结合。换句话说,相较于《泰囧》 《人在囧途》等作品而言,不是导演的水平下降了很多,而是观众对这种作品的要求提高了而已,不再满足于纯粹的搞笑。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儿童或者青少年的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之势,发展迅猛的影视动画片更是助推了喜剧创作的低龄化风向。前几年具有很大原创性的儿童电视类节目《饭没了秀》深受观众喜爱,喜感十足,当下的《家庭幽默大赛》 《潮童天下》相较而言则弱了很多。中国影视喜剧创作的方向之一应更多地倾向以家庭为单位、以小孩为窗口,更多地将家庭感情和娱乐纽系于一体,让一家人走进电影院、携手参与电视,以少年儿童的欢乐为主线。

  影视喜剧创作的最终生态方向还是要回归到影视文化的本体中来,担负起更多的文化和社会正能量传播的职能, 《百家讲坛》的成功本质上是文化传播魅力的成功,恶搞类喜剧影视作品失败的核心问题是缺失文化担当。

  结语

  中国影视创作的喜剧风向是大众流行文化日益发达的重要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带动影视产业冲击新高的表现之一。中国影视喜剧创作的火热态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创作的正负效应以及方向考量。

  电影《夏洛特烦恼》剧照  电影《夏洛特烦恼》剧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