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西游记》触电热,这可说是中国神话母题的奏凯。即使在四大名著(小范围)中,《西游记》被改编与重拍的影视作品数也绝对位居老大,且遥遥领先。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中,它已被多国改编故事所拍摄的电影不下百部。石川教授在本文中打开荧屏说“亮话”: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民间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想象力发达,情节人物妙趣横生,时空背景又相对抽象,不像一般写实作品那样受到时代和现实的羁绊,改编起来也就比一般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
《西游记》是百宝箱,什么都可以从里面拿
2016,农历猴年来临,以《西游记》为蓝本的众多“猴戏”也随之成为国产片中最流行的热门类型。有人统计过广电总局官网上的新片备案公示,仅2016年一年,《西游记》改编的影片就有26部之多。这也难怪,中国人做事喜欢图个吉利。金猴祥瑞,猴年猴戏,多少也能撞上个“马上封侯”的彩头。所以一俟猴年到来,各色猴子纷纷摇身一变,化身成为流行文化中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不过深究起来,猴年猴戏大热,背后的说道或许还不止这些。比如近几年翻拍《西游记》的《西游降魔篇》(周星驰,2013)、《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郑宝瑞,201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2015)都创下了让人羡慕的票房成绩,必然会对市场和片商产生某种导向和示范效应。加上最近几年,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票房纪录屡创新高,国产片愈发暴露出原创能力低下的短板。既然原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各类IP也就趁机大行其道起来。要论IP的大小,恐怕没几个能跟《西游记》相提并论。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民间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想象力发达,情节人物妙趣横生,时空背景又相对抽象,不像一般写实作品那样受到时代和现实的羁绊,改编起来也就比一般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
说穿了,《西游记》 就像是个百宝箱,想要什么都可以从里面拿,想往里面放啥也都能装得下。所以它的生命力异乎寻常地持久而强大,可供后人解读和阐释的空间也十分辽阔。古今中外,再难找到哪部小说能像《西游记》这样如此频繁,如此花样百出地被改编、被演绎。这里,我们只说电影,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国百年影史上《西游记》的5次改编热潮。
《猪八戒招亲》拔头筹,二师兄先于孙大圣成主角
第一次热潮出现在1926-1927年。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沪上相继有大中国影片公司开拍《猪八戒招亲》、上海影戏公司开拍《盘丝洞》、天一公司开拍《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到第二年春季,大中国公司又紧接着开拍了第二部西游片《孙悟空大闹天宫》。这4部影片分别于1927年1月19日、2月2日、2月11日、6月5日在沪上各大戏院鸣锣开映,成为今天有史可考的第一批西游改编电影。其中,《猪八戒招亲》一片上映时间最早,算是拔得了头筹,让二师兄领先孙大圣一步,成为最早在中国银幕上担任主角的西游人物。
西游片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扎堆问世,首先是与20年代本土电影技术的初步成熟有关。从摄影、照明到后期剪辑、暗房洗印,各个环节大体都已能满足再现神话场景的要求。比如用“叠映”来表现孙悟空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用暗房洗印控制片基色调,来呈现火烧盘丝洞的视觉奇观。其次,西游题材走俏,也与民国初年沪上戏院流行古装神怪、传奇连台本戏有关。许多戏院老板为招揽观众,不惜重金,增设布景道具,把舞台搞得机关遍布,索道纵横。其飞天遁地、寒光剑气的演出效果,把观众个个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舞台上的这些新鲜噱头,自然也会延伸到电影的拍摄中去。20年代中期,国产片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片商看到古装、神怪、武侠类型纷纷在戏院大卖,也就忍不住手痒,决定开始大规模跟风和翻拍。这种趋势下,《西游记》自然不会被他们放过。不仅因为它知名度高,娱乐性强,还在舞台上拥有成熟的演出班底,而且,它的神话特质也刚好可供初来乍到的电影后期特技一展身手。
此外,西游片走俏,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现实与大众精神需求有关。这个时候,五四新文化运动余波尚在,反帝、反封建的呐喊言犹在耳。且北伐战事正酣,国民革命方兴未艾。举国上下,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军阀政权岌岌可危。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通常都需要有一位超级神话英雄来出任它的精神代言。而大闹天宫、降妖除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恰好就是它的最佳人选。在《西游记》结尾,孙悟空被佛祖册封为“斗战胜佛”。这个四字头衔,译成白话就是“经过勇敢战斗获得胜利的觉悟者”,刚好可以被五四先驱用以自况。所以说,“北伐”与“西游”,在历史与现实的因缘际会中,实现了精神气质与价值诉求的交汇和对接。两者相与借力,彼此攀援,共同支撑起1927年流行文化的两大热点。
(作者为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