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美国的奥斯卡,从艺术角度看其含金量不如欧洲三大电影节,只是高段位的商业运作让它成为全球焦点和电影风向标,就像NBA之于篮球。其彰显的价值观极具包容性,通常表现为崇尚自由意志与拼搏精神,赞美爱和责任,这些都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的确需要时常触及一下,不然有些人就会忘记。然而,今年这部奥斯卡获奖片《布鲁克林》,我实在有点没看懂它到底好在哪里。
作为一部剧情片,《布鲁克林》的表现虽然没什么新意也还算中规中矩。女一号爱丽丝两次离开故土,第一次青涩纯真,后一次成熟坚毅,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观照,前后互文。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爱丽丝两次离去的动机都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说第一次是小女孩对故乡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的叛逆,还算勉勉强强;可第二次家乡已然改观,同时姐姐离世、母亲孤老,面对款款亲情的召唤,爱丽丝仍然义无反顾地奔赴异国他乡,这就相当不近情理了。我不想用“父母在不远游”的价值观捆绑爱丽丝,可是我实在不知道抛开年迈的亲人偏执地追求所谓“成功”与“自我价值”的意义何在。影片用爱丽丝与水管工托尼的一纸婚约作为解释,我看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和爱丽丝差不多,托尼一家是意大利裔的移民,他们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却仍然安贫乐道,活得有滋有味。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讨论着棒球大联盟和常春藤,自以为融入了美国。在导演自以为是的情感表达里,托尼是新移民的榜样,他们仿佛用勤劳的双手博取了尊严和爱情。但是事实往往是冰冷的,对于新移民来说,就算你侥幸获得了认可,你也只能住在布鲁克林——一个与曼哈顿岛隔海相望的纽约贫民聚集区。然而主创仿佛特别享受这种被区隔的快感,从而更加坚定了闯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和愿景。如果这是一群美国人完成的创意,我们还可以说他们种族主义、精英意识、大国沙文,但如果完全是爱尔兰班底自发自愿完成的这一切,我们一时还真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布鲁克林》的入围绝不是因为其为获奖量身定制的十分牵强的鼓吹“美国梦”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正是片中不断被鄙夷的属于爱尔兰的恬静闲逸和小国移民被忽视的尊严坚守才是最终打动评委的关键环节。
去美国的意义究竟何在?主创并没有清晰合理地解答这个问题,而面对这个关键问题的含糊其辞自然大大削弱了影片的表现力。在我看来,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可能,才是美国数百年来吸引周边乃至全球年轻人的真正魅力所在。而本片的编导光顾着在过度阐释“美国梦”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忘了为什么出发。
年方22岁的西尔莎·罗南十年前在乔·怀特的《赎罪》里就演了个满嘴瞎话的心机婊,这次继续出演了一个千方百计不让故乡与亲情阻断了自己“成功”之路的油盐不进的“女强人”。
这样的角色履历实在无法让人喜爱,甚至会让观众迁怒于演员本人,希望她今后可别像裴淳华一样,把自己的戏路越演越窄。
爱尔兰本是古老的凯尔特文化发源之地,文豪遍地,巨匠林立,自古以来是文艺青年聚集区,然而这些已经不足以撼动罗南和爱丽丝们出走的决心。观看本片时,我总会想起话剧《丽南山的美人》。多年以来爱尔兰的文艺创作一直离不开冲出与逃离的主题,慢慢形成一种爱尔兰式的“走出去”亚文化,让人感觉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只要能离开本土便是晴天。怎么那么大仇啊?《丽南山的美人》中的母亲被刻画成邋遢、保守、自私的化身,本片中杂货店女老板也是一样的刻薄乃至歹毒,她们作为爱尔兰封闭守旧的象征,成为年轻一代出走的理由。《布鲁克林》让爱尔兰找不到出路的文化焦虑盲目拥抱“美国梦”式的励志成功学,这样的结果会好吗?我看没什么前途。恐怕这种粗鲁的尝试和影片本身一同速朽才是它们注定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