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2016年的春节,因为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的上映而增添了几分嘻嘻哈哈的癫狂。票房高涨,口碑亦好,美国人由此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家憋着笑数钞票。中国人却也因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而自豪得不得了,满心以为中国文化在好莱坞打了个大胜仗。
坦白说,《功夫熊猫3》是部良心之作,中美双方的制作人都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据说仅双方参与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就已上千。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认识和表现也确实有所提高,过去的偏见与歧视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闹过的许多常识性笑话也都不见了,其严肃态度可见一斑。但是,许多有识之士仍提醒我们,其实中国文化真正要走进西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在一份报纸的文娱版上读到一篇评论,标题就是《中国文化外衣下的美国熊猫》。这标题一针见血,而且意味深长。
任何文化与文化的融合都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不理解甚至轻视和妄自尊大,都会存在而且影响着这个过程。回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某位中国女演员在美国电影中出演了个妓女,当时是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这个女演员背负了许多年的骂名。可以批评刚刚打开国门面对世界的中国人小题大做,也不能不说傲慢的美国人确实多多少少存在些轻蔑的态度。最容易沟通的是文化,最容易产生隔膜的也是文化。保持传统和兼收并蓄,说起来简单,其实是相当难,也相当需要耐心的事情。
《功夫熊猫3》确实在文化沟通上做得不错,但该片的中方导演滕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贡献中国元素,但不可能把它变成一个中国电影。”和美国团队合作的体验,使他感叹中美在动画电影制作上“差距相当大,不是短期能赶上来的”,但“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滕华涛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导演,曾以电影《失恋33天》确定了自己在中国影坛上的位置,他的感受应该说是中国电影人集体的感言。
据披露,美国人最初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其实也是一种自娱自乐。好莱坞在日渐才思枯竭的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希望能以此引起本国观众的兴趣。而当他们发现中国人也对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即便是走了样的中国元素津津乐道时,他们简直狂喜了,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新的市场,看到了新的赚钱机会。有文章就曾尖锐地评论说:“千万别以为美国人真的会去领会中国文化,人家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赚钱罢了。”
美国人是精明的,他们在赚钱的同时其实还在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他们的价值观。看看《功夫熊猫3》,“寻找自我”的主题,体现的仍然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的仍然是美国人“自由与责任”的价值观念。就连其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搞笑的方式,也都是美国式的。滕导演所说的“学习”,我倒以为,首先要学习借鉴人家这种娴熟的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方式,要思考怎样把要告诉观众或读者的东西,用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讲透彻。不要再把中国电影搞得要不是板着脸孔训人的“报告会”,要不就是毫无道德底线的“无厘头”。我们也应该把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让中国人的精神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这大概也算《功夫熊猫3》给我们的启示吧。
从《功夫熊猫》到《功夫熊猫3》,中国元素越来越多,运用得也越来越熟练。其中也能反映出美国人观念的一种悄然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其实也还是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人不得不认识到,即使是为了赚中国人的钱,也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其实就是文化交流以至文化交融的开始。这条路当然还很长,还会有沟沟坎坎,我们也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挺起胸膛骄傲的时候。所以,当我们坐在影院里看《功夫熊猫3》的时候,即使笑得前仰后合,也还是要记得,那仍然是一只美国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