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等主演的电影《老炮儿》上映已经有段时间了,老实讲,笔者是被它的好口碑吸引进影院的。影片讲述的是北京老炮儿六爷为儿子晓波“铲事儿”而引发的一连串“茬架”故事。从电影技巧上说,“手艺”诚然比较地道,但是老炮儿和他们信仰的“规矩”所透出的价值逻辑,却值得反思。
老炮儿是北京俚语,原作“老泡儿”,最初指的是把不停进出监狱当做日常生活、终日无所事事的老混混,管虎则认为这个词在今天已有了新意,即行业精英、专业人士。如此看来,管虎、冯小刚都算得上电影圈里的老炮儿了,一出手就已经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故事顺畅、完整,前半段用一系列彼此相对独立的桥段铺陈六爷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后半段集中爆发,老炮儿的形象丰满、立体。
影片场景营造颇有生活质感,人物语言相当传神。或许有的观众对对白中的粗俗字眼感到不适,然而这些字眼更多的是作为特定时代成长起来的老炮儿们的语气词出现的,已不再具有侮辱、咒骂的意味,暴力色彩很淡,对人物塑造和影片气质的烘托还是必要的。倒是许多论者津津乐道的、老炮儿们口口声声强调的“规矩”,恰恰更需要反思。
整部片子看下来,老炮儿们的“规矩”是一套游离于法理之外的混江湖的行为准则,重点是对作恶尺度的约束。譬如,打人是合理的,不要打脸、不要下手太重打死人就是正义;偷钱包不算什么,只要把里面的证件还给失主,就是“义盗”“懂事”。遗憾的是,“规矩”对善、恶的基本分野并不敏锐,也不计较。同时,这种“规矩”包含某种内涵复杂的情义和公平。情义是为朋友挺身而出、两肋插刀,但也不排除与朋友狼狈为奸;公平中包含尊重平凡人、抵抗强权压力的正面性,但也跳不出“一报还一报”的范围,谁的武力更强,谁就有裁断“公平”的权力,其背后的逻辑支撑自然是“以暴易暴,天经地义”。这套“规矩”能够树立权威、建立秩序,避免强悍者过分妄为,保护弱小者不受到过分戕害,从而维护一个灰色小社会的运转,若在法制不健全的时代,自然有它产生和存在的土壤与意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人治社会里,真正在社会运转上起作用的恐怕不是律法,而是“规矩”,因此“规矩”自有它的深刻性和历史感。老炮儿们恪守“规矩”并因此感到自豪,认为官二代、富二代靠权力和金钱欺人的行径在这套“规矩”面前显得很流氓,但是戏里戏外的老炮儿似乎都未察觉,这种骄傲也许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影片对老炮儿一代人所怀的感情太深,刻画上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仿佛他们是武侠小说中仗剑独行、除暴安良的侠客。可是当老炮儿遇到自己“铲”不了的“事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诉诸法律权威。老炮儿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像《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那般,以重创敌军作为给郭襄的生日礼物,把武力与大义真正结合起来。这也在精神气质上使得老炮儿不可避免地远离了侠客,接近了胡同串子。
影片人物塑造的一大遗憾在于,以老炮儿的价值观统领全局,片中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有正经事可做,当了流氓也不幸地成为不守“规矩”的坏流氓,与老炮儿们的局气相差甚远。可是我们不妨算一算:从片中六爷写信的细节来看,故事发生在北京宣武区并入西城区以后不久,即2010年之后不久,当时六爷近60岁。那么倒退几十年,守“规矩”的六爷们20多岁时最有可能在什么时代中做着什么事情,诸君不难想象吧?当他们年老,其轻视年轻人的眼光隐隐泄露出鲁迅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所信奉的退步史观。
但是,历史和文明终究是向前走的。影片结尾,六爷挥舞军刀在颐和园后湖结了冰的湖面上奔跑的样子,使笔者想起了老舍小说《断魂枪》的结尾:沙师傅耍了一套断魂枪,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说了句“不传,不传”。这是农业文明突然被现代工业文明侵入,身怀绝艺但自知自己这类人大势已去的失路英雄的喟叹,正因这份自知、无奈,悲壮感油然而生。然而当六爷倒在冰面上,老炮儿们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觉得却未必这般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