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在美食中找寻年味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6日09: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工作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工作照

  “请尽量在吃饱喝足后观看此片,最近正在减肥的人士慎看此片。 ”这是将于1月7日公映的美食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一句广告语。让看电影的人流口水,再让流口水的人思乡,分别是影片的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

  这部由北京东海麒麟公司出品,爱奇艺影业(北京)宣传和发行,陈晓卿任艺术总监,陈磊、邓洁、李勇导演,李立宏解说,阿鲲作曲的影片,通过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了一个个新年故事,试图用鲜活的镜头语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档案,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寻找年味儿,是创作《舌尖上的新年》的立意之本。 “人们时常会说,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其实如果我们走出城市、来到乡村,就会重新找回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儿。 ”邓洁表示,影片中的大多数美食都由农民们粗粝的双手烹饪出来,正是因为只有在农村,过年才保留着传统的那种仪式感: “得益于这种仪式感,农村的年夜饭才更有意味和韵味。 ”

  有观众在观看完《舌尖上的新年》后发出感慨: “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 。对于美食拍摄对象的选择,创作团队遵循的是美味与新奇并重的原则。 “通过查资料、美食家推荐等方式,我们尽一切可能寻找那些既好吃,普通观众又不太了解的春节美食。 ”陈磊透露,摄制组一共拍摄了60种美食,但最终只精选了43种放在电影中。

  影片的拍摄时间集中在2015年春节前后两个月,“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得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拍摄地点转战另一个拍摄地点。 ”陈磊说,摄制组经常要先坐火车再坐汽车,最后坐农民的三轮车甚至马车,才能来到他们的家里。在拍摄过程中,老乡们一开始都是热情满满,但随着摄制组精益求精地要求不断重复制作食物,他们便会觉得厌烦,而当他们发现摄制组为了创作而废寝忘食时,又会感动得嘘寒问暖。“几乎每个老乡都经历过从喜欢我们到讨厌我们再到重新喜欢我们的过程。 ”陈磊笑言。

  在陈磊眼中,与美食相比,那些制作美食的人更配得上影片的主角。 “走了那么多地方,拍了那么多美食,见过那么多把食物做得极好吃的人之后,我发现所有的被拍摄对象都特别热爱生活。所以我得出了结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陈磊说。

  作为电视纪录片界的超级IP,由陈晓卿打造的“舌尖”系列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但作为一部纪录电影, 《舌尖上的新年》在商业片占据绝对主体的市场上仍显得比较另类。对此,爱奇艺影业(北京)总裁李岩松表示:“两部《舌尖上的中国》曾在爱奇艺平台上创造过惊人的点击数据,如何才能将互联网用户转化为走进影院的观众?我们认为还是要靠高品质,因为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只要属于电影产品,就一定是内容为王。 ”

  据李岩松介绍, 《舌尖上的新年》 1月1日至3日已在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十个城市举办了“十城十味”提前“口水场”观影,邀请数万“吃货”在浓情蜜意中一起品尝舌尖上的中国新年。此外,影片还联手30家美食餐饮品牌打造“舌尖吃货节” ,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李博)

  创作谈

  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

  陈晓卿  

  我参加工作25年,这25年里只有一两次的春节是在自己家过的。除了多几天假,过年那几天对我来说和工作时间无异。刚工作那几年的春节,我都在值班室值班接电话,订个盒饭就算了;后来轮到同事值班,我却在外地拍摄;再后来值班和拍摄都少了,却经常是同事加班没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走,就陪着他们,找个饭馆随便吃点。年夜饭的馆子每年换,一起吃饭的同事年年变。对过年这件事,我的个人感情是抽离的,难以切身感受。《舌尖上的新年》需要把中国各地的美食和过年情感传递给观众,我却恰恰是一个不与家人一起过年的人。

  其实我很理解过年的味道。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爸爸就做红薯糖,将红薯反反复复熬煮成糖浆,簸箕上撒一层炒面防止黏底儿,把浓稠的糖浆浇在簸箕上,晾凉,红薯糖即成,吃法多样。红薯糖没有结晶和萃取物,颜色黑红,状似红糖,味道却非纯甜,而是一种面目不清的甜。这种简单的零食陪我度过很多个天寒地冻的新年。现在这种糖非常少见,有熬糖的功夫,买一斤白糖化了做糖稀要快得多。借拍摄《舌尖上的新年》之机,我们走了全国很多地方,最后在河北大名县找到了这种糖。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居然还有人在做费力不讨好的红薯糖。带着惊喜和敬佩,品尝之下,我觉得味道不错。

  我父母都是教师,学校事情多,我和妹妹很小就自己做饭。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才有时间和精力下厨,才能吃得那么精细、丰盛。更重要的,对父亲而言,年夜饭代表了他作为一家之主的尊严。餐桌既是年终总结,也是成果发布,七个盘子八个碗是必须的。家里有升学的就聊开学,没有升学就聊平安,总之结论一定是“今年的生活比去年又好了些” 。

  很多时候,过年那天我都在拍摄。1993年春节,我们在无为县农村女孩的家里拍摄。大年三十晚上,无为人要煮红豆饭,做肉烧豆腐棍子,很香。但我们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那滋味! 《舌尖上的新年》也是这么拍出来的, 2015年春节期间,我们没有一次能正常吃饭。久了,再不自在也习惯了。

  拍《舌尖上的新年》 ,食物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想找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正是食物和享受食物的流程与方法造就了我们。西方有句名言,叫“食物成人” ( We are what we eat ) ,进一步来说,是“食俗成人”( We are how we eat ) 。人的味觉其实很奇怪,什么东西最好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类会有普世价值,但美食没有。健康?营养?这些都不能成为判定美食的标准。

  我有个朋友,口袋里永远装着花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找到借口吃几颗。要喝酒了,吃点花生;胃不舒服,吃点花生;睡不着觉,吃点花生……花生对他来说是食物还是药物?或者是他最无私的信任对象?这很奇妙。他对花生的依赖,其实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是在你身上,花生就变成了红薯糖、油炸糕、爸爸做的猪肉炖粉条、奶奶包的饺子……现代人活得太累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现代生活已经不需要看天时,不需要春节来传承经验、指导耕作,春节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过去的春节是收获之后到下次开春忙碌之前的重要节庆活动,是农耕社会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现;现在的春节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来看,春节似乎已经无用。我们今天纪念、展示中国的春节美食,实际上是在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

  (陈晓卿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艺术总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