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互联网与当下电影生产的“双刃效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2日09: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孙承健

  近年来,“互联网+”、IP等概念充斥于中国电影产业的不同层面,同时也引发业界与各方社会话语基于不同角度和视点的广泛争议。纵观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之现状,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一种概念的介入,还是相关操作实践的不断开展,互联网概念之于电影生产的“双刃效应”,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并为业界所关注。从产业建构与发展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概念的高调介入,的确在产业的投融资与电影宣发等许多层面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意义,而在另一方面,近几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较之产业化之前,事实上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落现象。虽然其中不乏个别优秀作品的产生,但就电影的整体品质而言,的确令人担忧。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开始,至今已经20多年,而在这2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互联网在观念与认知层面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某种意义而言,犹如一场文化的“革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些文化惯例所形塑的集体无意识是极具颠覆性的。如今,网络与新媒体为青年一代提供了更加广阔而便易的交流平台,“90后”甚至“00后”等青年一代,借助互联网的媒介力量,以其风格化的形态,以及有别于传统的符号形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当下电影产业的高调介入,更在不同层面,激活了青年亚文化中的多重商机,由此也必然引发资本力量争先恐后地跨界涌入。从宏观的整体产业形态、投融资方式,直至具体的电影项目与内容生产,无不受到来自互联网概念的有效冲击,再加上诸如《失恋33天》《煎饼侠》等这些以互联网概念为示范效应的影片在电影市场之中获得了令人惊叹的高票房收益,一时间,“互联网+”、IP等已然成为当下电影产业的热点话题。

  资本的介入,实际上自一开始就将互联网视为是一种商业营销与商业运作的渠道,因而投融资与电影的产品宣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互联网的主要热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下互联网思维的某种指向性。虽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所谓互联网思维指涉为是一种商业思维,但资本的高调介入及其运作本身,已然呈现出资本聚焦的核心之所在,即在互联网语境下,资本所要寻找和发现的实际上是新的市场动力。不仅如此,如果将互联网仅仅视为是一种载体或工具,那么,仅从工具论的角度,还不足以对其进行一种更具认知性的描述。事实上,就互联网与新媒体而言,其本身既是载体,同时也是内容,更或者说,是载体与内容的叠加与复合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本身并非是超越利益集团的一种存在,相反,在商业化语境下,它是利益集团的一种存在形式。

  而就内容生产而言,基于“互联网+”的所谓内容生产,包括倡导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等,更多是基于网络优势的跨界资源整合,并且这一资源的整合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表达空间及其平台模式,对“资源”进行一种市场需求的描述与分类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互联网与新媒体所显现出的碎片化、扁平化,甚至是草根化等文化特征,也必然反作用于电影的内容生产与形式体系本身。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对于当代电影生产的双刃效应也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来。一方面,在跨界资本融合与电影宣发等层面,互联网具有无可取代的媒介优势,并且那些基于互联网概念的电影产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推广优势,创造了票房神话;而另一方面,“票房”在无形之中已然成为能够在社会舆论层面以及在资本收益层面左右电影人与电影生产的一套社会话语,这一话语所型构出的舆论与市场的强大压力,使得“屈从”迎合成为这个消费文化时代对电影创作者而言最无奈、最隐晦的一种妥协策略,而这恰恰是传统电影人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但却又在创作者的意识或无意识层面发挥着无以回避的作用。这也导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电影生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迎合,事实上依然没有上升为消费引导这一层面。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否认甚或是拒绝基于互联网观念的电影运营模式,当下电影市场中一些成功案例已然说明问题,其实在创作思维与用户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转换与平衡之中,创作者所需要聚焦和关注的仍然是故事本身。毕竟,任何时候市场都不会拒绝优秀的创意与精彩的故事。

  而另一方面,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电影观众的主力群体,是平均年龄为21.5岁的年轻观众,这一年龄层级的年轻受众,独生子女占据绝大多数,这些独生子女大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且大多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诸如此类的数据或分析,互联网时代比比皆是,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大而化之的所谓数据和分析,无形之中将以市场与受众需求为核心的电影生产引入到一种盲从迎合的“模式化”境地,从而遮蔽了数据分析的真正价值所在,导致以“小镇青年”覆盖全域的错误认知弥漫于整个行业之中。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数据分析一方面其采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尚需考察,另一方面,分析本身是否具有可参照性更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在当代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媒介融合以及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之中,各种垂直社交网站也随之不断延伸,而诸如此类社交产品的推广,无疑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层次、更多维度的细分平台。这也即是说,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的群体,事实上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始分化为更加多层级的分层关系,包括教育背景、地区与文化差异等等,这些都会对电影的欣赏接受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换言之,惟有真正专业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才会对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意义。毕竟大数据的本质还是数据,其所存在的局限性与认知误区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其核心的价值理念依然是满足应用,否则数据的存在价值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