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一个勺子》:讽刺喜剧的微言大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6日10:15 来源:北京日报 兰若

  朴实的西北农民拉条子夫妇出于好心,收留了一个流落街头的“勺子”(傻子)。为了把勺子送回老家,夫妻二人陷入了一个又一个骗局。他们想破头也搞不懂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拉条子执着地想弄明白原委,但是在众人眼中,他已经变成最大的“勺子”。

  尽管改编自现实题材小说,尽管影片扑面而来的西北风情令人倍感亲切,但《一个勺子》却绝非现实主义电影,而是一出现代主义荒诞喜剧。一个智商短路的“勺子”锲而不舍、寸步不离地跟着男主角,要吃要喝要住,而没有解释任何原因。故事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强烈的假定性。拉条子夫妇的执拗和笨拙象征着失落的淳朴乡情,但现实中的农民可能比电影中要狡黠得多。中戏毕业的陈建斌将话剧的结构及风格融入电影,故事虽涉及多处场景,但基本都在封闭空间内,细节处理亦是隐喻性大于写实。

  作为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堪称优秀。陈建斌对故事的控制力极强,没有一个镜头无关宏旨,全都是精心策划,表达可谓拳拳到肉,劲道扎实。影片时常透过不断重复的桥段营造出喜剧感,而喜感背后则是对荒诞现实的嘲讽。最典型之场景莫过于李大头与拉条子几次车上见面。李大头每次都会烦躁地重复同一句话:“我这辈子做的最后悔的事就是把你认识了。”拉条子下车(或者被赶下车)后,一脸困惑地在后视镜中渐渐远去。同一场景不同的戏,这几个镜头始终同一机位同一景别。不断重复的台词有很多。李老三总是说“人生就是这样”,金枝子反复说“好人就是没有好报”……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种重复有时显得笨拙,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但在戏剧舞台上,重复却可以形成强烈冲击力。镜头语言方面,横移多而纵深少,静止多而运动少,强调场景而非动作,这都与话剧观赏习惯有关。电影语言的局限也恰巧成为影片有趣的特点,使故事的真实性让位于象征性。拉条子做完了杀死自己的噩梦后,影片的讽喻由暗到明,迈向高潮。拉条子疯狂地追逐李大头的车,甚至爬到车顶上,“神曲”《忐忑》在此时出现,强化了已经足够荒诞的氛围。而结尾处的主观镜头则直接道出了影片的主题,达到了荒诞的顶点:被血红色覆盖的镜头里,孩子们向拉条子砸雪球,奚落他是“勺子”。

  那只惹人怜爱却最终被当成下酒菜的小羊昭示了拉条子夫妇“任人宰割”的命运。电影哀叹传统良知在现代社会无可挽回的失落,可谓小格局大情怀。众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影片的艺术表达更加淋漓尽致。陈建斌的“轴”,王学兵的“奸”,金世佳的“傻”,无不鲜活,无不典型。甚至蒋勤勤原本可能违和的重庆话,因其泼辣诙谐,反而更接地气。

  《一个勺子》是一则“好人难当”的寓言。孩子们砸向拉条子的雪球也是陈建斌砸在观众心上的道德预警。电影试图将这个狂飙的时代往后拉一厘米,提醒人们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这原本是电影艺术微言大义的本分,却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而这部作品由于某演员涉毒而遭遇“连坐”,使影片不得不修改,上映日期也一拖再拖。坎坷的面世之路与电影内容互为映照,使得电影所揭示的问题更加耐人寻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