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建构向上向善的审美世界——评苏曼华儿童电影剧本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8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周思明
 《鹰笛·雪莲》 《鹰笛·雪莲》
《跑过罗湖桥》《跑过罗湖桥》

  作为一位有50年丰富创作经历的资深作家,苏曼华长期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着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在文学与电影领 域中跋涉,进行跨文体写作,特别是近15年来她侧重于儿童电影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刚刚出版的苏曼华的电影文学剧本选集《天使的声音》,是其儿童电 影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选入了她创作的7部剧本,集中体现了苏曼华对于儿童电影美学的独特理解与卓越实践。这些剧本大部分已拍成电影并公映,获得了数个国 内和国际奖项。

  电影剧本《跑过罗湖桥》在题材发现上,有其他作家难以涉及和替代的独特性,彰显了作家对生活的敏锐与热爱。电影讲述了在深圳置业安家的香港人, 其子女每天早上跑过罗湖桥到香港上学的故事。在深圳,这样的孩子多达近两万人。作者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视角,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叙写这个家庭的不幸与有幸。 影片中,既有深港亲情和人间关爱,也有骗子和罪犯趁火打劫:有的想骗他钱财,有的要将他拖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作品敢于打破儿童作品的单纯化和美化的表现模 式,大胆反映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丑恶,体现了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

  与《跑过罗湖桥》不同的是,电影剧本《送你一根魔杖》是一部苦难叙事,并在苦难中彰显人间的亲情。徐伶、徐俐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由于家里很穷, 妈妈只能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上学。最后,姐姐徐伶辍学了。而跟她们通信一年多的深圳女孩杨群群却浑然不知。当她和同学们去井冈山进行社会实践时才发现徐 伶辍学,于是她带头提出要帮助徐伶重返课堂。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并且发展成为全校同学帮助井冈山同龄人的行动。至此,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理念得以凸显, 也使得这部作品散发出阳光的暖色和温度。

  电影剧本《鹰笛·雪莲》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讲述一个来自深圳的都市男孩参加新疆地区夏令营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充满民族友谊的有趣、新奇、惊险、深 情的感人故事。电影采取先松后紧、倒装插叙、渐入佳境的手法,都市儿童阿泉和晓雨的高原之行,与时下大热的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相似。但影片除了 阿泉的“变形”,更多是体现孩子们的善良与勇敢,突出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仁、爱、孝、义、勇、善。同时,该剧本在有趣、惊险、猎奇等元素 上,还有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

  电影剧本《天使的声音》抓住了留守儿童这个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以几个酷爱唱歌的孩子为表现对象。在艰苦的生活中,这些孩子满怀希望和憧憬,执 著地追求梦想,后来终于在社会各界“留守儿童圆梦行动”的关爱下,向着梦想飞翔。该剧作既有社会问题的揭示,也有儿童梦想的展示;既有可视性,也有载道内 涵,积蓄着感动观众的强大力量。

  电影剧本《河的那边是香港》以纵向的历史角度,从上世纪70年代极“左”路线时渔民村大量青年逃港写起,连带80年代改革开放时渔民村逃港仔归 来,90 年代渔民后代们的上进与沉沦、苦闷与挣扎……该剧以全新的写作视角,呈现了不一样的城市发展史,让观众在青年人追梦的过程中反思自身,有效避免了同类题材 电影肤浅化、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剧本集中还收录了苏曼华1984年创作的动画电影剧本《猪屁股带来的烦恼》。剧作成功刻画了喜欢画画的 12 岁男孩孟晶明的形象。孟晶明看上去老实憨厚,画起画来却常常令美术老师不可思议。一次,学校开展小学生命题作画大赛,县领导亲自出题《母爱》,老师对他寄 予厚望。他却画了一幅老鹰捉小鸡、母鸡拼死保护鸡崽的图画,完全背离了老师的指导。美术老师带领同学们去作动物写生,画学校里的一头大白猪,其他孩子都习 惯于定向思维,从侧面或正面描绘猪的形象,而孟晶明却反其道行之,站在猪屁股后面,画了一头“与众不同”的大胖猪,尾巴还甩起来,卷成一个小圆圈。美术老 师是位女教师,生得胖,头发少,在脑后扎一条细辫子,联想起孟晶明之前画画的前科,老师认定孟晶明这次是在耍自己,从此孟晶明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日子。后 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满天乌云散去,孟晶明又成为一个阳光少年。孟晶明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具有逆向思维的独特形象。在剧本里,苏曼华以幽默讽刺为表, 讴歌的却是那些想象力丰富,张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语)的人。她把一个看似好玩、搞笑的儿童动画电影剧本,写得少长皆宜、雅俗兼具,可看 可思,难怪能引起观众和专家的共鸣。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电影剧本创作,才能为成功的电影奠定扎实的基础。正因为此,由苏曼华任第一编剧的《苗娃》,获洛 杉矶2015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由苏曼华编剧的电影《我们手拉手》(剧本原名《送你一根魔杖》)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 一工程”奖等四项大奖;她的电影剧本《跑过罗湖桥》被评为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并已拍成电影且公映;由她任编剧兼制片人的电影《鹰 笛·雪莲》,因制作的艰难与过硬的质量,她本人被评选为“深圳市首届最美长者”。

  苏曼华的儿童电影剧本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她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创作实力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除了儿童电影文学创作外,苏 曼华在跨文体写作上,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上世纪70年代末,她以科学文艺和儿童小说登上文坛。儿童小说《大板筋和铜豌豆》《猪屁股带来的烦恼》,童话 《小狐路路和小狸杜杜》《小红帽和它的老爷爷》,科幻小说《发光的墙壁》,动物小说《鹦鹉家庭》等皆为上品,在国内屡屡获奖。《小狐路路和小狸杜杜》还先 后入选《世界著名知识童话选》和《世界童话故事精选》,与丹麦、德国、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国的童话比肩而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六十年佳作典 藏》《中国少儿科普50年精品文库》等也都分别选入了她的作品;近年,她创作的长篇小说《霍利&辣妹》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作家的责任感和担当意 识,让她也涉及报告文学写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苏曼华便创作发表了《敢为天下先》《今是而昨非》《走向春天》等报告文学力作,在文学界和政界都 曾引起过很大反响。

  苏曼华是一位颇具文化自觉和童真情怀的剧作家,她秉承的是鲁迅“文艺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创作理念。她的跨文体写作,尤其是儿童电影剧 本创作,不仅重视审美娱乐功能,也非常重视载道功能和教化功能。半个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波折与艰险,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考验,她 不为各种各样的利益、时尚所左右,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与韧性;不仅能洞察时代社会的走向,而且能用真善美的抒写来抵抗时代病、社会病。

  2013年,苏曼华应邀出席第12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以《让孩子们见识复杂多样的世界》为题的发言中,她强调:“孩子的周围其实是危机四 伏的,要让孩子识别假恶丑”;而“儿童电影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颗柔软的心”。考察苏曼华的儿童电影文学剧本创作,突出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思 想艺术追求,抵达了向上向善的精神高度,让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能收获寓教于乐的观影效果。

  作为一名富于责任担当意识的儿童作家、编剧,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苏曼华更注重社会效益,甚至宁可牺牲经济效益。比如她在电影 《跑过罗湖桥》剧本写作过程中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弘扬。再比如,她在创作电影剧本《鹰笛·雪莲》时,并不为了票房而刻意渲染什么“探险元素”,而是坚 持“民族团结”的大爱主题,并对此进行人性善美的开掘与展示。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中,她既注意照顾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尽量让电影呈现简单、单 纯、有趣、活泼的特点,又有意识地穿插、糅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精心编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大爱故事。

  苏曼华以半个世纪的创作经历和童本理念坚守,创作了大量“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由浅入深的切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特点的电影文学剧本乃至更多文体的优秀作品,为孩子们奉献了精美的精神文化食粮,功莫大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