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作为一部无大明星、大导演的小成本制作,《夏洛特烦恼》无疑是今年国庆档一匹最大的黑马。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在年度话题之作《港囧》、玄幻巨制《九层妖塔》的夹缝中逆势而上,票房直逼10亿,在口碑上也胜过这两部热门电影,成为又一部以小博大的案例。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改编的母本是非常出色的喜剧戏剧。今年喜剧迎来大爆发,暑期档的《煎饼侠》,同档期的《港囧》,都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今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也带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其次,电影表现主人公由一个失败的中年男人穿越回青春校园,变成非常成功的流行歌手,故事的梦幻感和电影造梦机制正好契合,由话剧向电影的转变非常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故事的喜剧性迎合了当下大众一种自嘲自黑的文化心理。
票房上,万众期待的《港囧》虽然上映后屡破纪录,但是随着口碑下滑,票房走势大幅下落,在涨幅和口碑上被后来居上的《夏洛特烦恼》超越。为何喜剧电影会引来集体爆发,小小的成本能创造其他类型大制作难以达到的票房?为何前两年还能万人空巷的喜剧系列如今却难以再续辉煌?我认为,目前喜剧电影持续火爆、变化万千的市场表象下折射的是电影需求与品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传统的古装大片的式微,中小成本电影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以小博大的类型。其中,青春电影已经成为主流类型,今年的《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4》等,毫无意外都赚取了高额票房,另一种类型代表便是喜剧。事实上,喜剧的创作难度是公认最高的,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讨好观众。而大陆的喜剧几乎长期是冯小刚一家独大,直到徐铮的囧系列横空出世,宣告一种不同于冯式的喜剧形式的诞生。与青春电影相比,喜剧电影更容易获得高回报,收益上的高回报与创作上的高难度,这也是一种矛盾。
喜剧,需要让观众真诚地发笑,而非强行挠痒,谁能做到这点,谁便能得到观众。从整体气质上来看,《港囧》并非是《泰囧》真正意义上的续集,而是各种类型的大杂烩。它似乎想摆脱纯喜剧的帽子,赋予喜剧难以承载的其他意义,但这实际上造成了创作的不纯粹,最后成型也不纯粹,观众的期待与电影的实际质量产生了一定落差,这必然导致《港囧》的票房口碑双双下降。
而《夏洛特烦恼》,更像是一种新生的喜剧势力。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带有天然的原始性、生猛性。不少戏剧性的喜剧转变成电影时非常自然,这是因为它的喜剧效果是从上百场剧场演出中磨练出来的。比如电影中的校园情节,一般的青春电影没有这种想象力。电影专注于制造喜剧的节奏、喜剧的机制,同时又有足够低的姿态、足够的新意,这才会让观众在电影院中真正开心大笑。电影采用超前大量点映的方式,非常注重观众的看法,这种源自剧场的交流互动性在电影的宣发上也得到延续。电影将来还要继续将开心麻花的其他话剧搬上银幕,实际上也会形成一种开心麻花式的喜剧范式。从冯小刚到开心麻花,这种喜剧生态的改变,其实是中国电影自我更新完善的必经之路。
在我看来,中国电影目前进入深度的洗牌期,当一个由拍网剧出身的导演的作品已经轻松过10亿之时,原有的代际划分,论资排辈的秩序荡然无存;当一部电影关系到公司股票走向涉及数十亿波动的时候,电影创作再也无法像处女作时那样肆意任性。今年喜剧电影的表现深刻地折射出一个道理,即在市场面前有品质才有发言权。观众对喜剧的热望是永远存在的,他们不管你的喜剧流派,不管你之前的成就如何,如果你满足他们的愿望,触碰他们的痛点,你便有可能成为随时横空而出的黑马,在愈发井喷式的市场上创造一个个票房神话。在今后的创作格局中,喜剧必将成为更加炙手可热的类型,但是想要再如此轻松从观众口袋里挣钱,必然也越来越困难。热门IP、超强卡司、花样营销,这些能助力电影票房,却永远不能替代票房,唯有过硬的品质才是最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