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陆川的电影在中国一直拥有争议性。从最初的《寻枪》、《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王的盛宴》,陆川就如一架火箭发射器不断地制造出怪异又迅猛的炮弹。每发射一粒,众声喧哗,褒贬之声一直伴随其中。同时他本人的一些姿态,无意中不知又惹怒了什么群体,导致一些非议。而且这样的个性也时常会让人产生世俗观念中的误解,坚持自己想法做事的人总是会获得更多的口水,对于有追求的艺术者,这也算正常。
在《九层妖塔》放映之前,陆川说过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摄商业电影,心中有些忐忑。我听后第一反应是陆川要妥协市场了,开始客观,想拍一部向好莱坞商业片靠拢的国产大片。但以这个怪咖性格的人来讲,结果会是怎样一种呈现方式,我心中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电影看完,还是让我极为意外。如果说这是一部向好莱坞靠拢的商业片,可整部电影的符号化和审美感强烈,既没有商业片里的那些俗套,也没有文艺片中矫情散漫,走得是一部先锋式探索之路,表现形式极为大胆,颇有后现代审美情趣。当然电影中的商业元素也都具备:高制作的精美画面,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坎坷的打怪经历,暧昧的两性关系等。尽管如此,它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这些,反倒是电影强烈的形式感和想象力的绮丽,以及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吸引了我。
一种时代差产生的符号化,被他强化和扩大,形成了独特又极为鲜明的美学价值体系。这完全是一部打着商业片旗号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创意片,当然不排除它会在商业上成功的预期。本来以为陆川因为之前的各种争议和个人挣扎之后,会选择妥协现实,没想到这哥们选择了更为激烈的冒进。而且这种冒进,直接导向好莱坞的老窝。这股子“置死地而后生”的劲头,让我大跌眼镜,电影看完后,好阵子没回过神来。
我不太愿意多说原著《鬼吹灯》跟电影差别的问题,原著我没看过,既然拍成电影,就要用电影来说话。在原著基础上再创造,是衡量一个好导演的要素,只照搬原著没有创造力,肯定不算是个好导演。
《九层妖塔》呈现了很多面向,信息量很大,爱看热闹的,想寻求意义的,热爱艺术审美需求的,有神秘主义倾向的,统统在这部片子中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以往一样,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优势和缺陷都很明显。电影也不是没有破绽,比如故事的发生有些不合逻辑,跳跃性很大,每个人物来历都交代的不够充分。比如让没看过原著的人,有些拎不清。但有一点值得强调,电影中每个情节转换,包括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诸多细节铺陈,没有一处落为俗套。电影语言的创新和审美符号的反差始终贯穿整部影片,这是一部商业概念片,表面是商业,核心却是概念化,具有先锋探索的意味。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独特的意识形态审美贯穿整部影片,与当下结合看,形成有趣的反讽。这种现代科幻与落后的意识形态审美形成奇趣的拼贴,在现今的中国电影中,这算史无前例。打怪场面虽有好莱坞式烙印,但胜在细节创意,而非怪物造型。扬长避短,是聪明之举。
这个电影有趣的地方,还表现在人物设定,以及情节安排上,都呈现一种模棱两可,悬而未决的状态,象一场怪诞的梦幻,这种不确定也许对一些爱看传奇故事的人感觉困难,却在艺术角度玩味起来颇有深意。怪物、怀旧、现代意识全部杂糅其中,拼贴消化,构建出一个极为荒诞的次元世界。既象现实,又似梦幻。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并且以一种非常彻底的形式主义,大刀阔斧前进着,让观者眼前一亮,这种绮丽而酷炫的观影体验以前在国产片中还真没有见过。
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说到怪力乱神其实要比西方更有挖掘潜质。可我们之前的电影呈现出来的却很少,想象力和创造性一直是我们电影工作者所缺乏的。《九层妖塔》的出现,将打破这样的局面,在电影技术已被世界广泛推广应用的今天,真正有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的人,才能与好莱坞抗衡。而让我另眼相看的是,陆川的这一起跳,直接把中国商业电影走向国际化,直捣黄龙,产生一种创新意义上的对峙关系。
我有预感,《九层妖塔》将可能开创一个新的中国电影局面,之后将会有一系列的模仿之作出现。J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