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对朴素之美的追求——电影《耳蜗》之我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09日09: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肖美鹿

  《耳蜗》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当代城市题材电影,一经上映便收获不错的反响。

  “耳蜗”是什么?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就是聋哑人戴的助听器——这是他们能够听到这个世界的唯一桥梁和依靠。五岁女孩儿晶晶的人工耳蜗丢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焦急万分,一场近乎疯狂的寻找开始了。随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其中,直至整个城市……这就是电影《耳蜗》的基本故事脉络。似乎与重大题材或宏大主题无关,但看过影片之后,观众会感受到,题材的大小丝毫没有影响这部影片成为一部有思想、有情怀、有看点的好作品。

  在整部影片当中,我们看到了对理想精神实实在在的坚守。晶晶人工耳蜗的丢失,绝非重新买一副那么简单,再一次关乎孩子生命的开颅手术和28万元的经济付出,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难以承受的,更是任何一位父母和医生都无法轻下决断的。于是便有了一系列夫妻之间、三代人之间令人心酸的对话与泪水,也就生发出一个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和感人的付出。他们都在为真爱而奔走,没有谁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更谈不上回报,一个女孩的未来将是有声有色的还是一片死寂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左邻右舍、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菜市场商贩、步行街上的路人直至城市媒体的高管,全都成为人工耳蜗的寻找者和事件的参与者,整个城市为之所动。

  《耳蜗》无疑是一部传达正能量的影片。但它拒绝了人物的传奇化和思想的概念化。每一个人的面孔都很质朴,让我们觉得熟悉与亲切。整部影片的风格体现了对朴素之美的追求。镜头的运用、景别的设置都捕捉到了当代城市变化的特点,拍摄手法接近纪录片,无形中增加了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可信性,同时对于丢失人工耳蜗的寻找增加了更多难点,让“耳蜗究竟能否找回”这一悬念始终贯穿于所有情节,将悬念成功地进行到底。应当说,这是目前城市题材影片的一个范例,也是影片《耳蜗》的看点所在。

  同时,电影《耳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好的电影艺术与题材的大小和投资的体量没有直接关系。视觉盛宴固然会有强烈的刺激性,然而艺术创造的真正内核依然应当是直指人心的。比之宏大场面的技术和技巧而言,表现生命、塑造人的灵魂进而上下求索直达精神层面的艺术本质更为重要,也更能使人感动而长久地留在心间。 《耳蜗》显然不是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但它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度直追一个社会和时代的心理与筋骨,让演的人和看的人都进入到事件本身,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体会到一份不可替代的感动。

  同时,电影《耳蜗》印证了艺术上的“去彼取此”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是小题材,也可开掘出大情怀,传达出一个时代的正能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