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青春片还未辉煌就已走下坡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07日13:37 来源:解放日报 山水

  在《致青春》、《后会无期》、《小时代》等青春片获得票房成功之后,国产青春片进入了一个沉寂期,随后几部青春片如《同桌的你》、《栀子花开》、《万物生长》、《左耳》、《匆匆那年》等,虽也在票房上有斩获,但观众对这一类型电影的热情,已经迅速降温。暑期档被类型片抢尽风头,青春片在下坡路上飞奔。

  青春片的死亡路径

  《致青春》是这一轮青春片热潮的标志性作品,是它开启了对所谓“大IP”开发的大门。《致青春》 的成功源于多种必然因素和客观因素。它再次激发了观众的怀旧心理,同时也迎合了当时那段时间观众的观影需求。导演赵薇尊重创作、集合优质资源,为影片打好了基础。借助新媒体的口碑效应,影片成功把注意力转化为票房。

  《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的同档竞争,是这十年来青春片的一个沸点,电影不只是电影,它们衍生到泛娱乐领域,也是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深入到人们的社交领域,它们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对垒。这种竞争,让影片消耗了过多的资源,也提前透支了一些观众对青春片的热情。这两部电影对于业界的作用是,引入更多资本与创作人,一头扎进青春片的生产中。

  导致青春片式微的主要原因,是创作层面的不给力,拿一本小说的名字或者一首歌的名字,就想要博得数亿票房,成为诸多投资者与创作者的美梦。在影片质量不过硬的前提下,片方只能依靠声嘶力竭的吆喝、变着法子的宣传,来把观众骗进影院,观众一定程度上的无原则捧场,也制造出了凡青春片必大卖的假象。对青春片打架、酗酒、堕胎等重复情节的厌烦,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舆论开始对青春片极尽讽刺之能事。但奇怪地是,这些青春片在首周票房仍有不错表现,这可以视为这类电影的苟延残喘,一些观众只不过是因为可选的余地不大,再加上对片名确实有好奇心,才选择了捧场。之后票房数字的跳水,表明质量才是影片的根本。

  《大圣归来》《煎饼侠》《捉妖记》《烈日灼心》等类型特征明显的影片的诞生,加速把青春片推下信任的悬崖,接下来的年份,将会是类型片的时代,青春爱情电影没有抓住属于它们的机会,在短暂火了两三年之后再次被观众打入冷宫。

  曾有标杆作品

  青春片有过佳作频出的年代。王朔在一篇名为《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中讲述,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以及后期制作中,两度遭遇一分钱也没有的境况,最终一个法国人以购买版权的方式投资了这部电影,成片后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取得1995年国产影片最好的票房纪录。

  贾樟柯在90年代拍摄了“青春三部曲”,《站台》《小武》《任逍遥》,这三部电影获得的国际奖项加在一起是个惊人数字,直到现在,“青春三部曲”还被认为是贾樟柯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他后期拍摄的作品虽然在视野与表现手段方面,都显得更开阔、成熟,但对比之下,还是能发现他把最大的创作热情,投入到了“青春三部曲”的创作中。

  同为第六代导演的王小帅,在2001年拍摄了《十七岁的单车》,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王小帅最优秀的作品,而让它显得特别的地方,也是在于影片把青春的美好与残酷表现得真实自然。因为没有过审就被拿去参战柏林电影节,《十七岁的单车》在国内被禁映,这对王小帅而言是个很大的损失,该片没能在市场上展示它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小帅的创作。

  当年的那一波青春片热,与当下刚过去的这一波青春片热,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即贾樟柯们更在意电影的文学性,郭敬明们更注重电影的商业性。在商业青春片成为主流的年份,那些稍有一些文学性的青春片,无一例外都成了“影院一日游”作品。青春片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变化,其实是和时代变化紧密相连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热爱文学、理想主义,电影自然就会贴近观众的精神状态。而在消费至上的商业时代,大家追求速食文化产品,电影创作就变得噱头先行,形式大于内容。

  对于商业青春片的批评,不应单单指向投资者和创作者。投资者把资金投向电影,博利是他们的本能,把重振电影质量的重任放在投资人身上,是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在资本的左右下,想让创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去创作,也不现实。想要青春片真正再次崛起,还需要时间以及多方面的努力。

  未来还有机会

  青春片一直是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它包含丰富,集合了青春、爱情、励志、怀旧、歌舞、冒险等多种元素。在好莱坞,青春片一直保持着丰沛的活力,这和他们一直致力于让青春片多元化所分不开的。和中国青春片故事模式单一不同,《死神来了》、《暮光之城》、《舞出我人生》、《歌舞青春》、《魔法灰姑娘》、《惊声尖笑》、《魔戒》、《篮球兄弟》、《贱女孩》等等,好莱坞青春片无所不包,在青春的大旗下,各种类型风格、流行元素都被纳入旗下。国产青春片想要赢得市场主流地位,最需要做的就是突破对青春题材的狭隘理解,青春不只是校园、不只是同学恩怨,不只是走上社会后的苦难,也不只是无尽的哀伤怀旧,创作者要走出自己的经验圈子,看到青春片所能容纳的所有元素。在这类电影中,“青春”只是一道挥发剂,“青春”可以刺激电影故事更好看,能够让电影更为年轻人所喜爱,青春片“为了青春而青春”,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翻版而已。

  国产青春片还需要强大的制作方,来重塑“青春片”的概念。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创作力量,来针对观众真正的观影心理需求,创作出真正“走心”的电影,在形式上要刷新,在内容上要颠覆,了解观众但不刻意迎合观众,迫于商业目的要迎合观众的话,也要在影片内在方面高于观众,观众是用来被征服而非被讨好的。

  让文学性重新回到青春片,也很重要。年轻人是接受能力最强、对文艺作品体会也最敏感的群体,是否注重年轻人的娱乐需求,是青春片需要做的表面功夫,而能不能关照年轻人的心灵,才是青春片的根本。为青春片注入文学性,才能使得这一类型作品实现影史留名,只有大量的青春片成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真正说,青春片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