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3日10: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举行

  “互联网+”时代,电影“内容为王”过时了吗

  截至9月5号,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30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收获票房182.87亿元,占票房总量的60%以上。300亿的主要组成 来自暑期档,贡献了高达124亿元票房,占比超过41%。其中,《煎饼侠》刷新华语票房单日纪录,收获11.58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 房,打破由《功夫熊猫2》保持了4年的动画票房纪录,成为内地动画电影冠军;《捉妖记》在上映58天后,以24.3亿的票房超过《速度与激情7》,成为首 个问鼎中国票房冠军的国产电影。一连串的数字成绩背后是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市场活力以及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均离不 开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如今,互联网与电影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合作、宣传、发行、票务等环节,而且与金融、投资紧密相连,并且出现了众筹这种新型的电影 投融资方式。对于电影市场中出现的新思维、新趋向,业内该如何面对?日前,在吉林市举行的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就将讨论焦点对准了这一 热点话题。两天的时间里,50余位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熟悉全产业链运作的业界代表以“市场活力与质量提升”为主题,围绕“互联网+”与众筹,电影产业 新格局中的战略、市场,国际视野与质量提升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众筹并非产业的灵丹妙药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社会网络服务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 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电影众筹特指针对电影作品进行的大众筹资活动。到2015年为止,最成功 的电影众筹当属通过微信朋友圈完成众筹的《大圣归来》。这部采用众筹方式融资的影片,参与的89位众筹投资人共为影片投入780万元,当票房超过5亿元 后,众筹投资人可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平均到每位投资人身上,相当于每人在此笔投资中净赚约25万元。

  谈及这次众筹经历,《大圣归来》出品人路伟表示,能做出一个成功的众筹案例,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其成功离不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良好的背景和移 动互联网、社群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电影众筹,对电影融资是一个帮助,对融资渠道是一个补充。它不仅仅可以帮助一些新导演、新影片,更重要是让中国的电 影市场更加符合这个社交时代的发展需求。”路伟说,“众筹带来的不仅是钱,它带来了这个电影的前100个粉丝,这100个粉丝每个人又会影响100个粉 丝,这样影响的就是上万人。”路伟多次谈及项目运营中资源整合的作用,《大圣归来》的成功就是在产品的价值发现、价值开发、价值增值、价值实现等环节,有 的放矢、精心打造而实现的。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认为,电影众筹以“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小额投资调动用户的深度参与感,主动参与营销和口 碑传播,重塑了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和营销环节,起到了转型升级、增值提效作用。

  然而,不少与会者认为,《大圣归来》的可复制性其实并不高,只能算是小比例。“所有的导演、监制都说,我到别处找不到钱,用众筹的方式来做,如 果只靠这个,落空的希望会达到99%,众筹很难达到目的。”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刘浩东表示。同为电影众筹项目的另一部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 的境遇就远不及《大圣归来》。从2005年推出7分钟短片,到2008年打磨剧本,再到2011年项目因筹资不顺暂停,直到2013年试水众筹……该片本 来计划在今年11月前完成画面方面的制作,但至今影片何时制作完成、上映档期等,尚无确切消息。2014年,百度也推出了“百发有戏”平台,涉足影视众筹 市场,但其随后推出的电影《黄金时代》遭逢“滑铁卢”;阿里巴巴借助众筹推出的《魁拔Ⅲ》,也遭遇票房惨败。

  好的内容是电影成功之本

  对于由众筹等依托互联网出现的新的电影产业融资、制作方式,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虹认为,众筹、大数据等的出现使电影的各个环节都离不 开互联网的介入,这是一个新现象,但对电影创作来说并非都是好事。“‘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解决无数的问题,反而没有更多时间去讨论电影本 身的东西,让电影的策划变成了营销方案的讨论。”王虹认为,无论如何强调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提升、促进,我们的电影创作还是应该回到电影的本质。“我们提 供的是一个文化商品,如果没有好的、优秀的作品,一切都是虚空的。如果回归到电影的本质,互联网与电影的结合就会有生命力,否则只是在做电商的工作,长此 以往,对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未必有利。”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袁刚表示,影视众筹还有很长周期的路要走,现在我们还是更多在服务、营销、推广、展示上下功夫,应该多思考一 些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层面。资本市场需要冷静,如今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21.8岁,我们不仅需要他们为电影票房做贡献,参与众筹,更主要还是希望他们能关注 中国电影的发展。袁刚认为,借助众筹可以从大众视角发现、挖掘一些优秀的创作视角、作品和团队。 一个好的故事和IP,一个优秀的制作,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也是众筹前期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思维的利弊需要权衡

  “互联网是个筐,资金往里装。说到底,互联网对于电影产业最大的意义,就是融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说。他认为,火热的互联网不缺故事, 这些故事足以吸引足够多的关注。但是,要让这些故事直接和电影发生关系,难度不小。以前,在电影产业中,互联网处于末端,一部影片只有完成了院线公映、电 视播出、音像销售,才可能卖给互联网。如今,互联网迅速改变了这种位置关系,超越电视和音像,比他们更早拿到影片。“时下谈论最多的IP,其实最大的IP 还是作品本身。如果能够拥有影片的出品权,互联网就能赢取主动。这其中,互联网文学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一大助力。”赵宁宇说,起初领军挖掘互联网文学资源的 是传统电影。随着一批批互联网文学搬上大银幕,一部分获得票房成功,互联网文学身价倍增。互联网趁热打铁,利用“话语”的力量,编织出许多美好的故事,力 图说明互联网文学的读者可以直接转化为互联网文学改编电影的观众,读者群够大,观众就够多,票房必定成功。然而,数以万计的互联网文学,仅仅产生了《匆匆 那年》《何以笙箫默》等几部成功的作品,的确值得反思。

  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为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的新型思维方式和由此引发的新电影产业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新 常态。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认为,互联网思维在为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让内容生产变得非常脆弱。很多电影投资商出 现一些投机行为,他们转向去拍为粉丝而定制的、以逐利为目的的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使得互联网定制产品成为市场主体,而导演中心制的影片却日趋边缘化,这 将造成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滞。同时,互联网思维为电影引入了大数据的概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电影创作中,对 票房成功个案的各种大数据的分析与归纳成为了某种准则,故事模式、具体情节走向、主创人员等都按照对大数据的分析来机械地、模板性的复制。赵卫防认为,纯 粹用大数据思维来衡量电影创作,容易让其整体陷入媚俗的商业逻辑之中去,使得主流电影的生产变成了“炮制”而非“创作”,其应有的艺术性渐渐丧失。而这一 过程中,“小众观看”的纯电影、严肃电影或者说艺术电影会被数据淹没,真正优秀的、短时间内鲜有观众的小众电影将被数据分析当成“数据噪音”给过滤掉。

  “全球电影市场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竞争是残酷的,竞争焦点就是品质竞争。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前10年靠要素投资开辟了良好的局面,而未来的 10年中国电影产业则需要靠质量提升来巩固成果,促进产业的理性、健康发展。”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健民认为,提升电影质量,并非倡导艺术凌驾于市场,而 是如何将市场活力转化为提高内容产品质量的“正能量”,提升国产影片的创意智慧与工艺水准,建立起以品质优先、市场有序的电影产业新常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