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近日,由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新疆青年导演苏磊执导的影片《梦开始的地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首映礼。作为首部聚焦新疆内高班学生的电 影作品,该片精心选取新疆多民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的真实题材,以面向未来的新疆基础教育为主题,作为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年度大片,对新 疆当前的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基层教育现实无疑是有深远意义的。这是一部可以被视作边疆青少年的青春、梦想与跨族际交往的影像叙事作品。
我比较关心这部影片聚焦“新疆教育”这个主题,新疆教育有许多特殊性,比如多民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相识交往,教与学之间的族际对话、边地对话 以及知识交际,在新疆,教育尚且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交往细节,作为与内地文化相差较大(这个差异既有经济基础也有文化风俗)的受教主体,新疆多个民族的孩子 在内地恐怕需要有更多文化适应的过程,这个多民族学习共同体的组建需要施教者倾注更多耐心、情感以及富有沟通艺术的教学方法,这是与人心打交道的学问,求 快不得。因此,在观影会后,我也与高黄刚厂长和苏磊导演谈及,我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一点在于影片主创们难得的并不回避这些由于文化心理差异所造成的暂时的 “交往冲突”,我的意思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主创们“举重若轻”,用影像艺术的方式去把握和驾驭一个绝对有可能被受众以“说教”加以排斥的、带有政策色彩 的题材,这是我非常感佩的地方,因为我们知道,有许多文艺作品因此并不能收获更多的受众认同。事实是,民族交往的本质就是普通的人际交往,它有一个正视差 异、相互适应以及相互承认的过程。就此而言,导演和编剧怀着真诚的创作初衷,并没有回避这些“交往摩擦”(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比如初到上海时,影片中 的维吾尔族男生穆合塔尔与内地汉族男生孙大疆之间的误会、争执以及同处于青春期男生的“高下较量”,再有塔吉克族男生阿米尔与哈萨克族男生巴彦之间就各自 所有的“马”进行“相互夸耀”等细节,不仅证明了实际交往细节的真实,更证明了艺术处理的真诚态度。需知,这种语言习俗不同所引起的“误会”和“争执”恰 恰是现代社会普通个体都会遭遇并理解的处境。
与此同时,全片又用一个通向未来的“梦想”做引,将来自迥异风俗与文化背景的多民族孩子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影片开始时,在上海润禾中学门口的那 道“梦想之门”是全剧的亮点,据导演苏磊介绍,这个“梦想之门”的原型取自江苏一所中学“梦想大道”的创意,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把原本只是一条刻有各种名 牌大学的道路变成了可以跳格子游戏触摸考学之梦的梦想大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主题意蕴上,涉及到对“权力”间平衡的一种呼吁,该片很好地处理了族际间的对话,还就师生的教与学之间、中心城市与边疆城 市之间、城镇与游牧生活方式间的不平衡关系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提问”与“回答”,比如文慧老师的家访,一位在内地中学教书的女教师为了更深入了解新疆多民 族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不远千里去五个学生家里家访,据剧组反映,大雨之后,巴彦家为文慧老师用木板铺路,是确有其事。另外,就涉及中心城市与边疆城市间 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而言,影片也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处理细节,阿依古丽担心角膜炎疾病暴露后会丧失上内高班的机会,所以,她一直隐瞒这个病情,直到她眼疾发 作,无法隐瞒下去,针对她的这个情况,有一场“法与情”的戏,我很喜欢,比如润禾中学的老师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从道德与入学规定角度而言,这种行为带有 欺骗性质,不值得肯定,因此需要将阿依古丽退回原籍,此时,整部影片的“第一次高潮”来了,文慧老师挺身而出,为阿依古丽的行为辩护,俗语道“没有调查便 没有发言权”,她亲自去过对方的家乡,知道南疆乡村孩子念书机会的来之不易,这使得她对阿依古丽“撒谎”念书的辩护那么符合期待。
另外,影片对哈萨克族男孩巴彦的性格与生活方式塑造符合游牧生活的典型细节,但很巧妙,比如他离家时,他的白马“白光”追在车后送他,他在上海 润禾中学的宿舍里做梦梦到“白光”,他浏览自己私藏的“白光”的照片,向阿米尔炫耀,正如导演苏磊在观影会后接受笔者专访时所言,白光代表了巴彦的乡愁, 对家乡的思念。影片结尾时,5年后,当孙大疆找到阿米尔,给他送去了捐赠的汽车。接下来一场戏是孙大疆和阿米尔驾驶着皮卡车去找巴彦,皮卡车后面还跟着一 辆卡车,车厢里装载着一匹白马。这是阿米尔在高中宿舍玩笑般对巴彦痛失“白光”后所作出的承诺,在5年之后得到了兑现。
总之,这是一部有关青春、梦想与跨族际交往的影片,是一部围绕着新疆教育主题,就“提问”与“回答”,在细节上处理的较为娴熟、情节设计与导演 颇费心思的作品。影片取名《梦开始的地方》,的确,对于在新疆生活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多民族青少年而言,像“润禾中学”这样能够提供 优质教育、能够安排懂得教育艺术、具有同情心、责任心与吃苦精神的教师为学生们开创未来,的确是一个适合梦想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