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将馆藏资料制作成纪录片,9月18日全国上映
《燃烧的影像》:抗战现场镜头撼动人心
解锁未曾谋面的珍贵胶片,再现烽火硝烟的真实过往,尘封已久的画面将观众带回70多年前那个空前壮烈的反法西斯战场。9月18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独立出品的历史文献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在全国上映。影片利用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的珍贵影像资料,全景式地再现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
从去年开始,出品方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整理考据,最终从284部影片中精选13 . 3万余帧画面,编导制作完成了这部时长95分钟的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 。影片所有画面均来自历史现场,没有任何现在时态的搬演和采访,其中很多影像均为独家曝光。由于这些老纪录片胶片已经历经70余载,画面损伤严重,为了保证观众看到较为清晰的画面,出品方还对其中18万帧素材进行了修复。这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次将馆藏资料制作成纪录片面向社会公映。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刷民族耻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片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大型会战,也有鲜为人知的白刃厮杀;既有不忍目睹的屠城血证,也有令人振奋的胜利时刻。据该片总导演姜涛介绍,片中的珍贵战争场面有随军记者拍摄的,也有战后缴获的日军影像资料,还有来自外国传教士所拍摄的画面,这些真实镜头在大银幕上的初次呈现,可以说是在无声中撼动人心。而全部使用历史影像素材结构一部影片,国内外还鲜有先例。
在影片策划制作过程中,文案工作组及导演团队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中国电影资料馆多是电影史方面的专家,为确保影片文案解说的真实详尽,主创团队专门聘请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军史专家肖裕声和周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徐志民为影片把关。
通常中国电影资料馆里的修复是以影片为主,以拷贝为辅,这个片子恰恰相反,是以拷贝为主,没有影片。“在庞大的拷贝素材中最多的是16毫米胶片,还有不少残片,有的片基非常厚,有的影像则抖动得厉害。原始素材的很多曝光、反差等都没有控制好,比如日本代表在故宫太和殿受降的那几组镜头,基本是看不清的,就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我们都进行了两三次调色。 ”姜涛说。
提到《燃烧的影像》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这部影片的总撰稿李镇表示,有一些镜头我们在素材库里看到时就很激动,心想一定要把它放到片中。比如国民党军队撤离南京的最后一个镜头,很摇曳很模糊,大家看到这一画面都沉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之后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镜头背后传达出来的感情,非常非常苍凉。还有台儿庄战役时,看到了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在挖战壕,这样的镜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震撼的。有一组镜头讲述的历史我们都很陌生,当时日军对中国疆土轰炸得如此厉害,中国空军驾驶飞机到日本也去投“弹” ,投的是宣传页、是呼吁停止战争侵略的“纸弹” ,这让我们觉得中国人民真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真的是了不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纪录片专家张同道认为:“这部片子像一件‘百衲衣’ ,如果没有这部纪录影片,也许我们都不知道电影资料馆有这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这部纪录片立意高,在于它凝结了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影像。过去经常听人说,中国的纪录片真是太贫乏了,我们没有什么好作品, 《燃烧的影像》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震撼,只能说我们有很多好东西,只不过人们看到的机会太少了。 ”张同道认为,这部影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还原历史本身,让影像说话。如很多画面都是反映正面战场的,那些重要的历史战斗都拍到了,而且拍得那么好,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让这些躺在库房里的珍贵影像重见天日,重新活过来,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这些用生命危险换来影像的电影人的尊重和致敬。 ”姜涛感慨道。的确,影片中飞机空战的拍摄部分,以及滇缅公路修建、飞越驼峰航线等镜头的呈现不亚于美国大片。张同道还提到片中几场实战拍摄,比如淞沪抗战那场,在摄影机面前就有战士被枪击倒下,让他想到罗伯特·卡帕那张著名的照片《一个忠诚战士的倒下》 。姜涛表示,在抗战过程中牺牲的有名有姓的专业电影人就有上百人,还有很多随军记者拍摄了画面但没有留下名字,他们跟前线的战士们一样,用手中的摄影机去战斗,也让后人看到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