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破风”一词,源于自行车比赛中的“破风手”。在比赛中,“破风手”负责为车队主将“冲线手”挡风阻、卡车位,为冲线手在冲刺前保存体力、创造最有利的冲线环境。因此,每个队的“破风手”既是开路先锋又是幕后英雄。
作为一部体育励志题材电影,《破风》对体育部分处理得相当专业。导演林超贤以半纪录拍法拍摄真正的训练,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电影前30分钟即用几场酣畅淋漓的三级赛事,让观众得以清晰理解“破风”的含义,以及人物的关系和性格。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仇铭。他放荡不羁,好胜心极强,是典型的激进型选手。他有点像柯云路所讲的“一个有孙悟空情结的男孩”,其性格的暴戾与冲动显然和他的家庭有关,母亲在他7岁时离开,成年后他面对母亲怨怼大过亲情,受伤后在受到母亲抚慰时彼此获得了谅解。正是这种撕裂式的蜕变,观众得以看到一个优秀自行车手的成长。
其实,仇铭、邱田、郑知元实力相差无几,都有机会和能力做主将“冲线手”,于是如何使团队价值最大化便成了冲突焦点。几位主角呈现了体育精神的丰富层次,他们不仅示范了精彩的人生,还示范了人生可以多么有弹性。这种豪情刚好印证了塞缪尔的诗:“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
最难忘的一幕是在腾格里沙漠的竞技中,50℃的高温后突降一场暴雨。雨,往往降临在命运与希望召唤之前。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当安迪爬出500码长的污水管当晚,迎接他的也是一场明亮的雷雨。当仇铭、邱田、郑知元放下输赢羁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地奔赴在路上的时候,多么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那声著名的“自由——”一样振聋发聩。是的,自由!
“破风”与“冲线”的完美结合是一场公路赛必不可少的,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歌德说“世界万物无一不是隐喻”,一直以来,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是“要争第一”,电影却在提醒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所谓的“意义”,其实也许并不重要,赢是实力,放弃却是境界。当你了解,即使不是最快冲线的人,“破风手”在赛程里也是不可或缺的英雄时,或许才能明白“放下”对人生的真正含义。孤独、失意、拼搏、梦想……构成了青春的营地。《破风》中的各个角色在青春中为自己寻找意义。如果说独行与叛逆是一种“姿态”,大智若愚则是一种“反姿态”。成长也好,救赎也罢,人们总能在青春的烈火中完成最后的涅槃。
可贵的是,在这部单车版的“速度与激情”中,我们看不到常规青春片里的狗血桥段,也没有所谓的钩心斗角,没有矫情的爱恋纠葛,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梦想,每一个人在团队中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青春。《破风》中的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这正是很多青春片所欠缺的。
此外,我们也值得去记住这一项伟大的运动,记住一群始终“在路上”的人,电影结束时的致谢中,他们被统称为“全国各地车手”。也正是他们,给了《破风》这部电影无限的可能,也给了无数年轻人去搏击的动力——我们的青春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