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凸显国产片的成功标志
这个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国产片还是首次出现这样的“三片共赢”场面。以这三部电影为标志,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到来。三部电影虽然类型不同,但却具备许多相同元素。首先,它们的导演在知名度方面都不高,《捉妖记》导演许诚毅虽有好莱坞工作经历,并参与过《怪物史莱克》等片的创作,但在国内除了业界人士,观众对他知之甚少。田晓鹏虽是资深三维动画片导演,但也是靠《大圣归来》一举成名。《煎饼侠》 导演大鹏是第一次接触电影,在此之前,他甚至连电视剧都没接触过,只是位成功的网络短剧创作者。
现在这三位一跃成为高票房导演,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市场永远追求大腕名导的时代过去了。这三位导演的崛起,喻示着观众追随名导的观影习惯,已经彻底得到纠正,影片类型、故事特征、表现手法、市场口碑等等,由这些信息构成的评价体系,真正成为观众决定是否去观看这部电影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三部电影都是不折不扣的原创作品。《捉妖计》的动漫主角胡巴,是一个区别于传统国产动漫形象的人物,它有国际化的一面,也有源自《山海经》的创作灵感,电影里的妖怪群体,良好地掌握了分寸感,让国产片的妖魔题材,得以顺利通过审查。《煎饼侠》中的“煎饼侠”造型,虽是不折不扣的山寨形象,但故事主体却是原创的,电影采纳了导演个人经历与生活的体验,因此除了娱乐性很强之外,多了些能打动人的情感元素。《大圣归来》则以出色的制作技术取胜,媲美好莱坞同类作品,这是技术层面原创能力提升的标志。
以前人们常会模糊一部电影的成功标志,导致一段时间内,高票房成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这一观点的引导下,追求高票房、以高票房来遮掩创作苍白,成为许多电影人自欺欺人的办法。观众某种程度上也会被好奇心驱使,去围观那些高票房电影,甚至为烂片的高票房作贡献。而这三部新片的表现,充分说明原创力量才是国产片的成功标志,原创的威力,有效地把电影创作推回到它们早已偏离的轨道,原创的胜利,也给那些迷恋快速生产的山寨电影制造者注入了强心针,激励更多电影人从跟风潮流中走出来,创作带有鲜明原创标签的优秀之作。
万事俱备只欠佳片
在《阿凡达》于中国上映的2010年,它收获了13.82亿票房,但当时全国只有6200块大银幕。到2015年的时候,全国大银幕已经激增到26000块,并且每天都还不断有银幕在增加,如果《阿凡达》这样的现象级电影于今年上映,其票房数字不可估量。但如此多的银幕,为《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的票房爆发,提供了基础保证。
2015年7月18日,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全国的观影人数达到1140万,成为历史最高。以此高位标准为参照,2014年全年城市影院的8.3亿观影人数,将会被极大超越。比此更让人乐观的是,看电影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来自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的分析透露,2014年每年度花费超过400元的影院观众已经占到48.6%,接近所有影院观众人数的一半。
银幕数量的庞大,观众消费热情的高涨,刺激更多企业与个人投身于电影业。经常到影院的人会发现,电影的制作单位一栏,经常会出现数个甚至十数个公司名字,其中有许多闻所未闻。而此前电影业内创作阵容,也在不断被重组,作家、演员、摄影师等,纷纷化身为导演,在市场上兴风作浪,冲击着电影市场格局,他们为电影业带来了新生力量,虽常有批评声音发出,但对加快整个电影市场的变革,的确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外部环境的良好,却没有缓解热爱电影的人们的焦虑情绪,在电影快速发展的这五年时间里,国产片却陷在烂片的泥淖里无法脱离,经常在一整年的时间里,一个十佳电影的名单都凑不齐,想要评选烂片,却发现候选者太多。这次三部暑期电影的到来,证实了中国电影市场万事俱备只差佳片的说法是成立的,只有好的电影,才能与如此好的市场匹配,也只有好的电影,才对得起这么好的观众。好电影与好观众与好市场一拍即合,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不是即将而来,而是已经跨过了门槛。
黄金时代要满足的条件
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一个可能,暑期三部佳片是昙花一现,是种种偶然因素导致的一次短暂爆发,在接下来的十一档、贺岁档,如果没有足够优质的电影上映,来满足观众被吊起的胃口,那么即便到了黄金时代,也不是进了发展的快车道,而是在慢车道上前行。
中国电影需要一个史无前例的繁荣期。这个繁荣期决定着中国电影市场会不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也决定着能不能从被好莱坞左右的全球电影话语权那里争夺到属于自己的发声权力。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不是三部五部、十部八部作品所能支撑得起的,它需要一个庞大的电影作品矩阵。
想要货真价实地走进黄金时代,中国电影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当其冲的是,电影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不能再重演。如果说以前好作品没有好票房的魔咒没法打破的话,我们还可以忍耐烂片来勉强娱乐一下,那么现在暑期档三部作品,已经把这个魔咒打破,烂片也因此失去了最大的存在理由,尤其是有能力生产出好片的制作者与创作者,也就失去了批量生产烂片的借口——创作好片一样可以赚大钱的话,还有什么必要拴在烂片身上?
第二,观众的审美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电影的盲目消费开始变得理性。以前有个说法,认为中国观众活该看烂片,谁让他们一次次甘愿为烂片埋单?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观众不是愿意为烂片埋单,而是他们在影院里没有好片可看,可电影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娱乐方式,又对观众存在强烈的吸引,这为烂片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电影的可选择余地变得更大之后,观众的盲目消费行为会产生变化,理性地去选择一部电影,会成为更多观众的自觉行为,用脚投票把烂片赶出市场,将有可能成为观众们的统一行动。
第三,优秀的电影人成为电影业的中流砥柱。现在在电影界拥有话语权的人,还是“前辈们”,他们掌握着最好的资源,拥有圈内影响巨大的话语权,同时对于电影的解释权,也还在他们手里。年轻导演虽然能够获得公正的市场回报,但短时间内却无法在电影界拥有更大的能量。今后的电影市场,应该以创作能力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让真正懂得电影又懂得观众的优秀电影人,接过前辈们的棒,来加速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第四,要真正地讲中国故事。电影在技术层面上、在视野上要国际化,但在内容上,却要更认真地讲本土故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被现代人所欣赏的元素,并运用独特的电影手法,让这些元素重新娱乐中国人的生活,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以前的国产片总是急切地想要走出去,现在看来,走出去可以放慢一点,先把电影拍得让本土观众喜欢是最重要的。本土观众不喜欢,走出去也没太大意义。
三部暑期电影,让许多人内心激动,市场与机会俱在,大环境已经营造好了,观众也准备好了,中国的电影人,就看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