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别样的审美意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31日09:3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程

  电影《漫瀚调》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光绪年间,清政府在鄂尔多斯地区大面积放垦蒙地,增加农牧民赋税负担,引发了当地蒙汉人民的愤慨,他们奋起抗争,发起保卫家园的“独贵龙”运动,与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影片展现了这场斗争的艰苦壮烈,蒙汉勇士们团结一起,互相扶持,同仇敌忾,在流血牺牲中显示出了无畏的情怀。影片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沙漠绝壁前的生死搏击惊心动魄,更是营造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不难理解,发生在这样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也将与呢喃羞涩、卿卿我我的小儿女情态无缘,而具有一种大气的、浓烈的色调,一种和高天厚地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精神气质。作为这部影片另外一条叙事主线的,是汉族青年李河清和蒙古族姑娘都力玛的爱情故事。从山西河曲走西口寻找父亲的李河清,一贫如洗、疲惫饥饿,在奄奄一息之时,撞进了蒙古族姑娘都力玛家的羊圈里。在尴尬的初遇和接下来的误会之后,他凭着自己的诚实、勇敢和勤劳,赢得了都力玛的爱慕。贫富的不同、民族的差异、蒙汉两族不得通婚的大清律令,都无法阻挡两颗相爱的灵魂彼此呼唤和贴近。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艰难坎坷甚至生死考验之后,一对有情人终于结合。

  对于两情相悦的人来说,一切人为设置的障碍,最终都会转变为爱情的助燃剂。这部影片,也是在相爱、阻拦、反抗、成功的通常的情感模式下展开了故事。甚至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一直追求都力玛的蒙古族汉子噶西瓦,因为李河清夺走了心上人而对其心怀忌恨设法报复的情节,在同类的影片中也并非首次看到。但这部片子的机杼独出之处,在于通过这个人物态度行为的转变,生动地刻画了蒙古族同胞的粗犷、豪迈、豁达、情深意重,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可贵的心胸情怀。当男女主角在逃婚路上被抓住而面临死刑之时,正是噶西瓦救了他们,而支持民众反抗朝廷的行动的正直的蒙古贵族丹佩勒,也在他们危难之际伸出援手。这些人物关系的设置,传达的都是汉蒙交好、互助友爱的善意。一个原本单纯的爱情主题,很自然地与民族团结的宏大题旨交织融汇在一起。

  这部影片的爱情表达,因为寄托于一种艺术形式,而变得绚丽异常。这就是被作为影片名字的“漫瀚调”,一种流传于晋陕蒙交界地带的民歌样式,据说是将山西和陕西民歌与蒙古族音乐曲调相融合形成的特殊民歌形式。显然,它在这部影片中的烘托氛围、强化主题表达的作用,是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因为它,这部电影凸显了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影片中,12首漫瀚调,绾结串联起了故事的进展。剧情和民歌,水乳交融。人物的情感发展,命运的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推进,都经由这些风格不同的曲调,而分别得到表达和诉说。这些曲调,或高亢有力,或缠绵委婉,或刚烈悲壮,对应的是情感起伏的幅度,灵魂震颤的频率。“三十里鸣沙二十里水,五十里的山路我来眊妹妹你。半个月跑了十五回,把哥哥我跑下个罗圈圈腿”,缠绵中诉说的是爱的真挚和执著。而当两人在逃婚路上被捉获,在烈日下的沙漠中忍受暴晒,死神随时可能降临时,歌声悲切凄凉,荡气回肠,传达出的是死亡都无可奈何的爱情的力量 ——“咱二人死后一对对埋,变成蝴蝶一对对飞。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山坡野洼相跟上”。歌声既然是心声的流露,其内容就不仅仅限于爱情。蒙汉民族间的亲密友善,也在歌声中回荡:“为朋友就要为那蒙古族人,肚肚里就长的一颗心”,“为朋友就要为那汉族人,嘴勤手勤腿巴巴勤”。

  质朴的歌词,炽热的情怀。歌声飘荡、曲调缭绕之时,浮现在屏幕上的是广袤的沙漠,高远的蓝天,无边的草原。那种属于民族的、地域的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在这些悠长的旋律和壮阔的画面的交融中,获得了揭示和表达,也因而赋予了这部影片一种别样的审美意蕴,一种特殊的艺术光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