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中国的文艺工作者陆续创作出一大批以该题材为主轴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批优秀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先后亮相荧屏银幕。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家单位联合制作的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开罗宣言》于8月21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首映典礼。我得以提前欣赏了这部影片。
电影《开罗宣言》可以称之为“大片”。它以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向观众展示了历史关键阶段的故事和人物。整部影片场面宏大、情节震憾、结构紧凑、还原史诗,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该部影片之所以称之为“大片”,还在于它取自于重大历史题材,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同时,又是大投入和大制作,有多位影视明星加盟,增添了该片的观赏性。
熟知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人们都会知晓《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是“开罗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会议”的召开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同时,它的召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在东西方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同盟国均取得了胜利。为了彻底击败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美苏中英等大国需要协议立场并讨论军事问题,以及商讨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史称“开罗会议”。其中,政治问题主要在23日晚和25日下午由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两次会谈中商讨。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其中,关于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取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这也为《开罗宣言》中关于台湾回归中国打下了基础。
后经认真讨论,《开罗宣言》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暂未发表,由美英人员将草案送往德黑兰,听取参加美、英、苏三国德黑兰会议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并明确表示,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归还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的发表,敲响了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丧钟,也从根本上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在《开罗宣言》发表后的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再次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美英中法等九国代表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纵观“二战”全部过程,“开罗会议”以及在该会议上拟就的《开罗宣言》都是值得纪念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多家单位联合推出《开罗宣言》,影片具有极重要的现实和教育意义。
电影《开罗宣言》以历史的视角、全球化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将1943年前后“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搬上银幕,让观众透过画面了解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事件,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电影《开罗宣言》的最大亮点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影片自始至终以东方战场(主要是中国战场)为主轴,辅之以太平洋战场,真实地刻画了中、美、英三国的首脑人物,从正面刻画了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在影片中,也着重墨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实事求是地描写了这位美国总统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对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给予了真实的刻画和描写。在影片中,也刻画了身处陕北窑洞中的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形象。
电影《开罗宣言》场面宏大,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其中,构成一幅内容极其丰富的“二战”历史画卷。影片在围绕“开罗会议”以及《开罗宣言》展开的同时,也以中俄等国的情报战和谍战以及战争中的男女感情线贯穿始终,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体味残酷战争中的“家国情怀”。
电影《开罗宣言》中采用了众多特技和电脑制作,水平和技巧已经接近国际水准。据制片方介绍,该部影片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筹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并将在9月3日“纪念日”这一天公映,可谓是快马加鞭一气呵成。
以电影《开罗宣言》的视角让今天的人们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重温真实的历史,重温历史时代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个过程是极富现实意义的。通过银幕和画面,让历史告诉今天的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胜利来之不易;通过影片《开罗宣言》,让历史告诉未来,悲剧不能重演,历史的车轮不能倒转。
《开罗宣言》以真实的电影语言刻画真实的历史,在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方面向前迈出了值得尊敬的一步,也迈出了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历史观最为可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