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呼唤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

——读华克《在长影拍片解密》有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5日10:00 来源:吉林日报 朱晶

  《在长影拍片解密——我的电影创作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下称《解密》),是一本活泼厚重的电影文集。作者华克,1960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首届毕业生、长影资深导演。从参与《创业》拍摄到投身长影1980年代第二个高峰期,他作为中国电影由封闭转为开放之亲历者的经验和观察,对于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应该说是宝贵而有意义的。《解密》所涉及的电影事件与创作历程,与中国电影1980年代开放、拓进的总体走向是同步的,其中记录的有关长影创作和生产的方方面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就我的阅读感触而言,很想强调一下流贯全书的核心精神,那就是对现实主义的探求与呼唤。

  其一,从生活出发,破除种种思想观念上旧框框的束缚

  华克的导演处女作《谁戴这朵花》完成于1979年。这部片子的编剧起初提出,开掘大庆会战中知识分子题材,在采访中把兴趣转移到“艰苦奋斗的缝缝补补精神”上,写出《缝补大嫂》。“初稿不理想”,华克又陪同作者“奔赴华北油田再次深入生活”。在作者和总编室授权的修改中,华克把剧本的“三段式结构”,“改为‘迎接后勤检查团’这一中心事件前后贯穿”,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剧名由《缝补大嫂》定为《谁戴这朵花》。华克艺术上的起步,灵感和动力就来自火热的生活。

  1982年拍竣的《诱捕之后》,原名《穿心剑》,改编自《人民日报》上作者的小说《伍豪之剑》。真实事件是记述周恩来(伍豪)在上海领导地下党查奸除叛的故事。应编剧之约,华克介入剧作,带病拍完全片。可是,几次送审均未通过审查。在电影局领导来长影的一次审片会上,华克据理力争,并对片子历史背景和行动任务做了调整,影片终于获得通过。上映后观众反应强烈,全国拷贝达218个。

  现实主义的基点是生活的真实。1980年代初,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进展,往往要冲破种种思想观念旧框框的束缚。华克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其二,注重美好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影片的人文品格

  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现实关系的典型揭示。这种现实关系,无论当代或历史,都是以人的命运为中心。19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包括华克的影片,注重美好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一种清新深沉的人文意味,这是中国电影不应丢弃的品格。

  书写于1986年的《当代银幕呼唤什么形象?》,华克针对当时影坛“脱离生活,格调低劣,拼命迎合某种庸俗趣味”的不良倾向,鲜明提出,“把塑造具有崭新时代风貌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推到社会主义银幕的突出地位。”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一贯推出“具有崭新的时代风貌”的人物形象。“缝补大嫂”冯普英、地下党领导人夏东岳、我军卧底特工夏侯亮、人民海军指挥员武仲毅、周群等都是这类有血有肉、灵魂高尚的银幕形象。值得一说的,是他1988年拍摄的《山雀儿》。当时,娱乐片大潮卷起,制片厂经济压力加大,有人劝华克“往后别再拍这类题材了,不赚钱,也不讨好”。而华克却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抓住山雀儿这个山村女孩的两个“意识旋圈”——两次爱情的自主选择,表现了她在变革年代的精神觉醒。影片完成后,受到电影局、全国妇联和于光远等专家的赞扬。山雀儿形象的成功表明,文艺片及其具有人文意味的主人公形象,在整个电影格局中,不是“装点门面”的“名片”,而应当成为保证其品质与活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三,保持艺术个性,尽力扩大创作视野,不断丰富视觉表现方式

  现实主义从来不是一种封闭、僵化的诗学。成熟的现实主义电影家,无不在保持自己创作个性的同时,尽力扩大题材视野,不断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技巧。

  华克被称为“军事惊险片”高手。他的《诱捕之后》、《密令截击》、《蓝鲸紧急出动》、《枪访要塞》,构成了最能体现其叙事特色的作品主轴,而赞美大庆缝补大嫂的《谁戴这朵花》、关注黔北山村姑娘争取婚姻自主的《山雀儿》、为当代大学生画青春的《毕业交响曲》,不但在底层人物命运或作为的描摹上做出新的拓展,而且在影片样式的喜剧化、格调的抒情性以及造型的地域特色等方面均有出色的发挥。

  现实主义的道路始终是坎坷的。当年未少受到“左”的势力之打压,近年又一直被商业化潮流所冲击。《解密》里,华克多次谈到不想夸大“电影的教育作用”,反感那种“夸奖某某影片是什么‘好教材’,发动各单位组织‘专场’、‘包场’,观摩、讨论”的现象。他也不赞成“票房至上”论,不欣赏那些“脱离生活,格调低劣,拼命迎合某种庸俗趣味”的“消遣”、“娱乐”片,他尖锐地指出:“鼓励那些无视审美准则、失却艺术灵魂的烂片如洪浪袭来,……无疑会对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滋生伤害。”

  时下,被人推波助澜的某些影片的“强势崛起”,其中很大成分是“烂片的狂欢”(笔者赞同《新周刊》2015年15期一些文章的评析)。以“娱乐片”追求“高票房”,当然不该否定,这表征了中国电影产业日渐成熟的一面,但是,如若无视或者纵容那些“烂片”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电影“胃口”的败坏,那简直是莫大的悲哀,后果不堪设想。就这个意义上,华克《解密》对电影现实主义的呼唤,至今仍然有切中时弊、振聋发聩的效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