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拍摄数年,导演换将,经过几番折腾,《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终于公映。这部电影颇具话题性,片中一些大胆的桥段设计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其票房成绩目前看来并不理想,在网友心目中的评价也不高。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导演除了十庆,还集结了田壮壮、张艺谋等,虽然很难准确知道每一场戏掌镜的究竟是谁,但这一串名字还是给全片带来了一些亮点。从故事的起承转合、剧本的结构上,这部影片可说无硬伤,全片除了“中亚”等词的出现偶有“违和”外(“中亚”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于1843年提出),几乎没有槽点,一骑红尘妃子笑、贵妃醉酒等经典桥段该有的也都有。整部影片画面色调舒服温和,场景虽有刻意求大之嫌,但毕竟还是衬托出一点大唐气象,结尾叙事节奏的控制堪称一流,在杨玉环死后戛然而止,干净利落,或许这就是姜文称赞的“好的节奏”。
然而结尾的余味悠长并不能拯救影片整体上的平庸,约两小时的四平八稳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这对一部影坛一线巨星加盟、声势浩大的作品来说不免有些遗憾。
历史题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历史题材既诱人又危险。久远的历史总是对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构成某种诱惑,熟悉的故事天然对观众具有亲切感;另一方面,恰恰因为观众太熟悉,导演怎么拍观众都会觉得缺乏新意,而追求新鲜感和陌生化恰恰是人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动机之一。此外,所有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历史叙述不是生产“真理”,而是站在此时此地对彼时彼地的回溯和表达,甚至是建构。作为商业片而非纪录片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面对的是当下的观众和市场,那么在历史题材中找到与当下的共鸣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题材商业片值得拍,或言能够吸引观众、争取票房的重要原因和着力点应该是它与当下的精神关联——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未必要完全遵照历史,但它必须符合当今社会对历史的建构和想象,符合当今社会普遍认为是进步、文明的价值观。否则,历史必将沦为肤浅的消费品。
杨贵妃与李隆基恩爱20余年,其相处模式很像一对布衣夫妻,这在封建时代,对于掌握着一个帝国、掌握着对所有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来说非常难得。杨李的感情是否可以向超越了封建君臣之分而指向纯爱的维度阐释?对这一层面的充分开掘一来可以作为乱伦之情的遮羞布,二来也在当今这个爱情被利益计较牵绊、婚姻随时可能沦为交易的年月,给观众一点温暖慰藉。这是立足当下演绎杨李故事的一种设想。杨贵妃题材虽被拍过多次,但是挖掘其中被遮蔽的、与当今社会文化产生共鸣的点仍有可能。可惜,《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没有这样做。
片中,李隆基以君王淫威迫使寿王李瑁亲手打掉杨玉环腹中之子。杨玉环出家后,李隆基又到道观中强行将其接回宫中,以锦衣玉食、做《霓裳羽衣曲》等方式从物质、心灵两方面展开求爱。而杨玉环就这样爱上了她曾经的公公,爱得甘愿为了他的江山而主动绝育。不管影片如何美化这一过程,唐玄宗以强权方式使得处于弱势一方的女性顺从,并被自己的求爱行动所感动,这其中所包含的男权主义逻辑显而易见,电影将杨玉环拍得乐在其中甚至感激涕零,价值评判上显然也站在了男权思想一边。此外,片中许多机位设置和镜头调度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也露出男权立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是一部斥资巨大的作品,目前的口碑、票房却皆不如中小成本的《煎饼侠》。有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的故事比电影本身的故事更耐人寻味,这似乎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观众需要真诚对待,他们没有义务只为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埋单;第二,追求文化意识上的性别平等,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