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电影人都叫他“夏公”——专家学者研讨夏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3日10: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淼

  “时间过得真快,夏衍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这位老人在他大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又是著作等身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和编剧,可很少有人去称呼他的官职,在电影界,上上下下一律尊称他为夏公。”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编辑邹建文说,电影人尊敬、爱戴夏衍,不仅因为他是中国进步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更因为他始终和电影人在一起,寻求和探索中国电影之路。

  近日,为纪念这位中国电影人,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可见的左翼”——纪念夏衍逝世20周年暨上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在京举行。两天的研讨会上,近40位专家学者分夏衍研究专题、左翼文化专题、反法西斯电影专题三部分进行了主题发言,追忆夏衍的艺术成就,深入探讨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电影人的艺术成就及历史贡献。

  《狂流》为左翼电影揭幕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00年10月3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夏衍在翻译、报告文学、电影、戏剧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撰写的第一部电影剧本《狂流》,揭开了左翼电影的帷幕。

  自1909年中国第一家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后,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当时这些电影制作机构都是由洋人或中国资本家出资创办的。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指示上海地下组织抽调人马,去占领电影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以唤起民众的觉悟。1929年,夏衍、郑伯奇、阿英等人遵照党的指示组成了中共电影小组。

  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水害波及16个省,受灾者达7000万之众。处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受灾最严重,武汉三镇汪洋一片。灾情震动全国,各地群起募捐。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当即决定,与武汉赈灾单位联合摄制灾区纪录片。该公司导演程步高奉命率领摄制组日夜兼程赶赴武汉,投入紧张拍摄。

  1932年,明星影片公司三巨头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召集该公司编剧委员会委员及编剧顾问夏衍、郑伯奇、阿英三位左翼作家开会,听取程步高关于武汉灾区灾情及见闻的介绍。程步高表示想以水灾为背景,写一部故事片,请夏衍等人指导。此建议正中夏衍下怀,认为这是左翼打进电影圈发展我党电影事业的好机会,于是夏衍当仁不让,诚恳地对程步高说:“步高兄,你在灾区日夜赶拍纪录片,已经很辛苦了。我来写电影剧本,拍片子请你导演,好不好?”程步高欣然应允,双方一拍即合。

  夏衍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埋头走笔。他以水灾为背景,描写灾区农民的苦难,突出农村的阶级斗争,将“财迷心窍”和“刀光剑影”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当时中国影坛可谓独树一帜。他用笔名“丁谦平”,剧本取名《狂流》。程步高则请出当时最走红的明星胡蝶、龚稼农、夏佩珍三人担纲主演,王献斋、谭志远、朱孤雁等配戏。

  《狂流》从1932年夏季开拍,次年春摄竣。同年3月5日,该影片在上海首映,观众蜂拥而至,好评如潮。

  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陈坚认为:“《狂流》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新时代开始的标志,是因其在整体基调与创作方法上从此开辟了新局面。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电影中体现的突出之作,影片关注现实生活,社会的阶级压迫、生活的污浊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以活生生的银幕形象揭示现实的阶级对抗、贫富对立,中国电影从此开始展示更加广阔的时代风云,表现炽热的政治信仰和高远的社会理想。”

  将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

  1933年,夏衍将茅盾的小说《春蚕》搬上银幕,这是中国的新文学作品第一次被改编为电影。

  在改编时,夏衍没有采用既省力又易于为当时的观众接受的靠戏剧性来吸引观众的方式,而是力求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的艺术风格,从生活的潜流中挖掘哲理,反映时代的波澜。影片成功塑造了老通宝一家蚕农的人物形象。当时就有人称赞这部影片“不用标语口号,不用想象,不用戏剧的夸张来粗暴但是空虚地发泄,而只是抓住了现实,细针密缕地描写出了在帝国主义侵略之下中国农民的命运和中国蚕业的命运”。

  之后,夏衍陆续将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等小说改编成电影,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刘小枫曾听作家荒煤给他讲过一段夏衍改编剧本的往事:“小说《红岩》出版后,引起文艺界轰动,于是要拍成电影,但小说作者自己改编出来的本子没法用,找了一位编剧家改出来的本子也不可用,夏衍干脆亲自提笔,仅一个星期就改出剧本,大家看了都说好。夏衍是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电影文学家,他不仅是写剧本的能手,也是把小说叙事改编成电影的能手。”

  对青年演员成长的关切之心

  在研讨会上,亲属和后学纷纷追忆了夏衍生前的琐事,而夏公其人,也在这些琐事中愈发清明。

  邹建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亲历的夏衍帮助青年演员的故事。

  1981年,张瑜因《庐山恋》和《巴山夜雨》的表演获得百花奖和金鸡奖的双料影后,因为是粉碎“四人帮”后电影界的第一个狂欢节,所以在杭州的颁奖异常热烈。张瑜走到哪里,观众和记者就追到哪里,刚出道的青年演员哪儿见过这阵势。刚开始她吓得直哭,后来被搞烦了,说了一些不够尊重观众的话,当时夏公及影协的老领导非常重视,认为青年演员的素质培养是第一位的。《大众电影》的老主编林杉专门找张瑜谈话,夏公还给张瑜题词,祝贺她获奖的同时,提醒她:“你很年轻,一方面要抵制歪风,同时要加强学习、要苦练基本功,要扩大生活知识面和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各种矛盾的本领,要敢于坚持原则,同时要虚心听取批评。你芳华正茂、前程似锦,希望你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后来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根据夏公这一精神,发奖完毕,专程去上海,与张瑜获奖的两部影片的导演吴贻弓、黄祖模秉烛长谈,给《大众电影》写了《初论张瑜》,后来又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再论张瑜》。大概迄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位青年演员有过如此殊荣,可见夏公及老一辈艺术家对青年演员成长的关切之心。”邹建文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